家長怎樣與高中生溝通(精選9篇)
家長怎樣與高中生溝通 篇1
1.學會傾聽,且允許孩子發脾氣。
學會傾聽,這是溝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爲某事在氣頭上要允許他發脾氣。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靜地等待孩子,安靜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斷他的話,全神貫注地傾聽,不左顧右盼,停下手邊的工作,這等於告訴孩子:你是被我們在意的,我們在認真地聽在注意你所說的感覺或問題。
2.真誠地作出反應,表達父母的真實感受。
真誠地作出反應,而不是敷衍,真實地表達父母的感受,而非得只有訓導。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語調暗含着一種態度,它同談話的內容同樣重要,從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還比內容更重要。想一想我們是用怎樣的語調來同自己的朋友交談的,我們對孩子又是怎樣說話的,是否居高臨下了,生氣時是否對孩子叫喊了,漸漸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變成了你說話時的“正常聲音”了?另外“身體語言”不可忽視,據美國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在所有的影響力中,語言佔7%,音調佔23%,表情及肢體動作各佔35%,可見其作爲溝通工具的作用。
3.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有衝突時也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麼時機是適合談話的呢?生理規律告訴我們,下午5點-7點是生理活動最低點,迫切需要補充營養,恢復體力。所以,孩子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時是不易談嚴肅的話題的,因爲一天下來的疲勞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晚飯過後,心情逐漸開朗,這是比較好的時機,找到孩子的興奮點,父母便可潤物細無聲地轉達其觀點了。衝突也許在所難免,原則是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批評不是攻擊,,批評只對事不對人,用建設性的意見代替批評,將批評轉化爲希望,這纔是批評的最終價值之所在。
4.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是需要父母幫助的,父母給出的指導要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興許就化解掉了。通過討論方向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會顯得清晰、明朗,這都有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其次,溝通的形式是多樣的。這裏介紹幾種簡單的、可操作的:
1.定期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既可以是嚴肅的,也可以是遊戲式的,它並不拘泥於形式和內容,只要是家庭內的事無論大小,都可以通過“會議”這一渠道來溝通來決定。關鍵是要全體參與,人人發表意見,因而它是平等的。爲什麼要定期呢?定期,容易漸漸成爲家庭成員共有的習慣,成爲家庭“慣例”。
2.有一本專門的對話本。
這是一種紙上的對話,旨在交換意見和感受。用“留言”的形式應該對年齡稍大點的孩子是較爲合適的,可以接受的。對含蓄的中國父母來說,不易口頭探討的諸如青春期的生理保健等等,用文字說明更方便些。之所以要用專門的本子,是爲了平時可以“回顧”,將來可以“回味”。
3.書信交流。
現在還有多少人會用書信交流?書信交流的一大好處是避免了面對面交流的壓力,更能夠把握分寸,更理性。用書信交流一般可以做到心平氣和,思路清晰,條例完整,在書寫中,思想被觸動也將觸動對方,心靈被淨化也將淨化對方——這是多麼大的財富啊!
家長怎樣與高中生溝通 篇2
1、瞭解是前提。瞭解父母,溝通就有主動權。知道父母怎麼想,怎樣處事,有什麼興趣愛好,是什麼脾氣秉性,對我們有什麼期望,我們與他們溝通就有了預見性和主動權。
2、尊重理解是關鍵。尊重是與父母交往的基本要求。如果連最愛自己、對自己付出最多的人都不尊重,就失去了最起碼的道德。與父母正常溝通首先要理解父母,理解其心情,尊重其意願,還要講求基本的禮貌,不能任性。
3、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換位思考。當我們不理解父母、與父母衝突的時候,要學會換位思考,替他們想一想,瞭解他們是爲了什麼,有什麼想法,有什麼道理。這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冷靜和理智。
4、溝通的結果要求同存異。溝通不要走極端,兩代人之間畢竟存在差異,難免有不同的觀點、動機和行爲方式。正因爲有分歧,所以纔要溝通。這種溝通,不一定非要統一不可,而要求同存異。找到同,我們就有了共同的語言和行動;保存異,就是保存對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另外,我們要克服閉鎖心理,向父母傳遞有關自己的信息和情況,表達自己的心情,說出自己的意見,讓父母瞭解自己。我們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不要忽略與父母的交流與溝通。與父母發生矛盾時,要耐心解釋,讓父母聽得進,以得到他們對自己的理解。解釋時說話放低聲調,斟酌詞句,有商有量。即使父母不對,也要就事論事,不對父母本人,更不能遷怒於父母。
家長怎樣與高中生溝通 篇3
1,深入交談,明確目標。
在上初一之前,與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列舉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初中學習的重要性,鼓勵孩子,並表達一下做父母的期望。
很多孩子剛步入初一,經歷了辛苦的小升初,都會出現鬆懈的情緒。所以父母一定要幫助他明確目標,爲他鼓勁。
2,單獨溝通,平等交流。
對孩子的教育儘量是單獨的,平等地交流,避免公開的斥責。孩子在十幾歲的年齡,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強。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儘量避免在公開場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師和同學的面前。
單獨溝通時,要以朋友式的語氣平等交流,父母最好不要同時出面。有些問題需要媽媽來談,有些事情則需要爸爸交流。尤其是男生,媽媽應主動退位,讓爸爸成爲初中男生最敬佩的人物。
3,主動放手,理解尊重。
初中學生的教育,家長們要主動放手,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些事情。學習上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父母不能成爲孩子學習的柺杖,遇到孩子不懂的問題,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引導他自己動腦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勞。生活中更要讓孩子多些獨立自主的空間。
父母要理解孩子在青春期的變化,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切忌不要總是在孩子耳邊講,自己怎樣爲他付出,拿自己小時候與他對比或拿別的孩子與他對比。這樣做,只能招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論事,具體的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埋怨。
4,少說多做,以身示範。
改變只說不做的教育方式。儘量避免蒼白的說教,而是身體力行,爲孩子做出表率。
去年,我的班上有個孩子特別喜歡在做作業的時候看電視,他的爸爸媽媽爲了改正他的毛病,在孩子學習時,不僅不讓孩子看,自己也不看電視,避免孩子分心,效果特別好。
5,悅納錯誤,積極面對。
在孩子成績下降或做了什麼錯事的時候,首先,父母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鼓勵孩子積極面對,悅納錯誤,學會在錯誤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獲得成長。
比如孩子的成績下降或做錯事的時候,一般自己已經很傷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爲家長,應該表示關切,鼓勵他,幫助他樹立信心,幫助他具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責備會疏遠他與你的距離,以致今後出了問題,也不會再主動拿出來與父母協商。
家長怎樣與高中生溝通 篇4
充分信任
信任會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並會讓孩子有信心做得更好。
理解先行
即使孩子的想法或行爲出現了一些問題,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些理解和寬容。然後再耐心地告訴孩子自己對此事的看法,以及自己反對這樣做的原因。要杜絕簡單地否定或以長輩的身份粗暴地壓制孩子的做法。
減少指責
簡單而粗暴的指責會讓孩子大失信心,並改變對自己的評價。父母應該變指責爲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本質與發展趨勢,引導孩子在反思中進步。
維護形象和尊嚴
對孩子的不足和過錯,不要在外人面前隨意評述,這會讓孩子覺得沒面子而對父母產生反感。
少下命令
對孩子過多的要求和亂下命令,不但會讓孩子產生壓力,還會激增孩子的逆反心理。
切忌嘮叨
對於同樣一件事情,說得次數多了,肯定會讓人煩,也會激起孩子“你越不願意讓我做,我就越做”的心理。
注重孩子感受
凡事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遇到不愉快或委曲的事情,應該適當安撫。
議事表決
對於家中的一些事情,應該引導孩子參與決策,這會增強孩子對家這個概唸的理解和感受,也會讓孩子因有發言權而拉近與父母的距離。
適當放權
對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應該讓他們試着自己處理,給予他們管理自己和獨自處理問題的機會。孩子會爲父母的進一步信任而高興,並能從中體悟成長。
家長怎樣與高中生溝通 篇5
1、班主任要尊重家長,打好與家長溝通的基礎。尊重學生家長是班主任與家長取得有下溝通的首要條件,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西鮑特(J·W·Whibaut)和凱利(H·kelley)提出的社會互動理論(theoryofsocialinteraction)認爲,任何人際關係的本質是互動,而互動的核心是相互依賴,社會學中將這種相互依賴稱之爲“相倚”,應該說,教師與家長的互動追求應當是“彼此相倚”型的互動,因爲在這種類型的互動中,才能真正凸現雙方的主體地位,體現主動性。但是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是,教師是互動的主動方,決定了互動的激起、進行和結束,而家長屬於被動方,總是被“牽着鼻子走”,因此尊重家長,讓家長在心理上取得與教師地位的平等,就爲溝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尊重家長首先要禮貌待人,要尊重學生家長的人格,不論在任何情況請家長到校,應主動給家長讓座、倒水,要有爲人師表的風度和人格魅力。第二,尊重家長要有理智的情緒。對於犯錯誤的學生,要求學生家長到校時更應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出現“愛屋及烏”的暈輪效應,本來是孩子的過錯,由於惱怒而把不滿發泄到家長的身上。第三,尊重家長要講求談話的方法和策略。儘可能先說、多說孩子的優點,不應該當着學生家長的面訓斥他的孩子,不管怎麼樣,聽別人訓斥自己的孩子肯定不好受。可先把家長叫出辦公室,在一箇單獨的環境裏向學生家長說明情況,形成一致意見。第四,尊重家長要虛心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現在的學生家長很多都有很高的學歷,有很高的認識水平和管理孩子的水平,如能經常徵求並尊重學生家長的意見,會讓家長覺得我們當班主任的比較民主、誠實可信,有利於班主任和家長的聯繫溝通。
2、班主任與家長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平臺:溝通是一種複雜的社會與心理現象,信任是合作的臺階,沒有高度的信任就不可能有非常成功的溝通。信任是班主任實現與學生家長良好溝通、開展合作的心理基礎。能使交談氣氛和諧一致,提高雙方的心理相容度。與家長談話,是教師和家長的雙邊活動,是語言、情感的雙向交流。家長的爲人、閱歷、性格特徵、心理因素等直接影響着談話效果。
家長怎樣與高中生溝通 篇6
1、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着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而孩子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代溝必然越來越深。所以家長與孩子說話時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願。在學會傾聽孩子的同時,家長要學會向孩子傾訴。溝通是互動的,是雙方面的。如果家長只一味傾聽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會變成一箇只喜歡吐苦水、尋求別人幫助卻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幫助別人的人了。
2、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當孩子的玩具壞時,或當孩子和小夥伴鬧彆扭時,孩子會難過上好半天,如果家長認爲:小孩嘛,很快就會忘記的。或者就只會一味和孩子說:“沒關係的,要堅強點。類似這樣硬邦邦的安慰,孩子會覺得你根本體會不到他的難過,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難時就不會和你說,而是一箇人憋在心裏了。如果父母改成說:“我也很難過,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這件事情好嘛?”相信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
3、把自己變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很多家長喜歡用訓斥和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對待幼兒,孩子在家裏沒有玩伴,這會讓孩子心裏對父母產生一種距離感和恐懼感,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怎麼會敢和爸爸媽媽進行溝通,或對爸爸媽媽提出問題呢?
4、和孩子密切相處,瞭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溝通最主要的一箇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媽媽們要騰出時間和孩子相處,密切觀察孩子對哪些事物感興趣,瞭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惱的問題,然後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尋找話題進行交流,這樣會激發孩子和父母交談的興趣,促進親子關係。
5、及時瞭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父母應該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話,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這不僅讓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暢而使雙方之間有代溝的產生。
6、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合理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特的資質和潛能,如果想讓你的孩子有良好的發展,那麼現在開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來爲孩子選擇學習的內容,停止逼迫孩子進行一些活動。瞭解來自於觀察,例如:孩子對音樂聲特別敏感,聽到音樂聲就特別興奮,平時能模仿不同的聲音,對音階的掌握很準確,喜歡各種樂器,那麼表明你的孩子在音樂方面有很大潛能,可以和孩子進行商量讓他參加音樂類的學習。
家長怎樣與高中生溝通 篇7
一、以誠相待,用誠心架起溝通的橋樑
與學生家長交流與溝通時,講究一箇“誠”字。只有誠心誠意,才能打動家長的心,使他愉快地與你合作,有效地促進家長科學地開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應用誠心架起與家長溝通的橋樑。不管是家訪還是家長來學校交換意見,我們應該立即轉換角色,把自己當作這個家庭的朋友,與家長說話就變得容易多了,千萬不要板起面孔去教育家長或指示家長怎樣,否則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家長來訪時,應儘量做到起身歡迎,端椅遞茶,家長走時要起身相送。而且要儘量使用文明用語,如“請坐”、“請喝茶”等等。
這樣就會使家長明白你是一箇很有道德修養的班主任,爲彼此間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爲了讓家長知道你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事前要充分瞭解學生,包括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點和缺點、家庭基本情況以及你爲這個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擬一箇簡單的提綱。這樣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讓他產生老師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的感覺以及班主任工作細緻、認真負責的好印象。這樣從情感上就更容易溝通。讓家長表達他的意見很重要,謙虛誠懇,專心傾聽,會讓家長感到自己很受重視。即使是一箇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不容易對付的家長,在一箇具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善於傾聽的班主任面前,常會被“軟化”得通情達理。要認真耐心地聽家長傾述,同時要輔以眼神、動作,或插以“對”或“是”這樣的短語呼應,最好是動筆記一下要點;同時要表現出對家長心情的理解,坦誠地與家長交流,這樣可以對學生情況有更全面的瞭解。
二、要善於與不同類型的家長溝通
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一箇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個性”突出。因爲家長的組成是非常複雜的,其知識結構、職業類別、性格氣質、修養程度等都參差不齊,沒有哪一種家庭教育方法是萬能的,某種方法在這個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則可能不靈。班主任應對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對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狀況、年齡、家教思想、家庭關係等做到心中有數。
1、對於有教養的家長,儘可能將學生的表現如實向家長反映,主動請他們提出教育的措施,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充分肯定和採納他們的合理化建議,並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學生家長一起,同心協力,共同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工作。
2、對於溺愛型的家長,交談時,更應先肯定學生的長處,對學生的良好表現予以真摯的讚賞和表揚,然後再適時指出學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學生家長的感情,肯定家長熱愛子女的正確性,使對方在心理上能接納你的意見。同時,也要用懇切的語言指出溺愛對孩子成長的危害,耐心熱情地幫助和說服家長採取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子女,啓發家長實事求是地反映學生的情況,千萬不要袒護自己的子女,因溺愛而隱瞞子女的過失。
3、對於放任不管型的家長,班主任要多報喜,少報憂,使學生家長認識到孩子的發展前途,激發家長對孩子的愛心與期望心理,改變對子女放任不管的態度,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同時,還要委婉地向家長指出放任不管對孩子的影響,使家長明白,孩子生長在一箇缺乏愛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從而增強家長對子女的關心程度,加強家長與子女間的感情,爲學生的良好發展創造一箇合適的環境。
4、對於後進生的家長,我們要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班主任最感頭痛的是面對“後進生”的家長。面對孩子可憐的分數,無話可說;面對家長失望的嘆息,無言以對。對於“後進生”,我們不能用成績這一個標準來否定學生,要儘量發掘其閃光點,要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長處,看到孩子的進步,看到希望。對孩子的缺點,不能不說,但不要一次說得太多,不能言過其實,更不能用“這孩子很笨”這樣的話。在說到學生的優點時要熱情、有力度,而在說學生缺點,語氣要舒緩婉轉,這樣就會讓家長感到對他的孩子充滿信心。只有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纔會更主動地與老師交流,配合老師的工作。
5、對於氣勢洶洶的家長,我們要以理服人。部分年青的教師碰到氣勢洶洶的家長往往也會熱血衝頭,遇到這種家長我們一定要沉得住氣纔行,特別是作爲對於我們這種私立學校來說,服務態度、服務質量顯得尤爲重要,許多家長都有強烈的維權意識。碰到此類家長,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面帶微笑。班主任在面對家長的指責時,要剋制自己的怨氣;不要和家長爭執,更不要挖苦諷刺學生而傷及家長,臉上要充滿微笑,那麼無論是在多麼尷尬或困難的場合,都能輕易渡過,贏得家長的好感,體現自己的寬容大度,從而最終消除誤解和矛盾。
家長怎樣與高中生溝通 篇8
表現出足夠的尊重
首先,對孩子的家長,作爲老師要表現出足夠的尊重,讓他們體會到一箇老師的誠意,這樣後面的談話才能愉快進行。
不要當着家長面批評孩子
作爲老師最忌諱的就是當着學生家長的面嚴厲批評學生,這樣家長心裏不好受,也會讓家長感覺到羞愧。
當着父母面要先表揚孩子
每一箇孩子都有他的優勢和劣勢,在交談前,我們可以先就孩子的優點進行闡述,然後再說道孩子的不足,這樣家長更容易接收一下。
話題中心是孩子
在整個交流過程中,我們要明確一箇中心,那就是孩子,除了孩子以外的任何話題都是跑偏的。
注意表情態度
無論孩子家長是如何的態度,我們都應該表現出隨和,面帶笑容,態度良好,這樣家長才能聽進去老師的話。
注意說話方式
有很多老師說話不注意方式方法,儘管心意是好的,但是卻得罪了很多家長。因此,在交流中,一定要注意說話方式。
家長怎樣與高中生溝通 篇9
一、以欣賞的眼光看孩子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家長要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點,儘量地包容缺點,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暗示自己:我有這樣一箇可愛的孩子,我們要一起成長,我們要一起面對很多問題,我們會比別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樂趣。現在孩子因爲有我這樣的家長而驕傲,將來我會因爲有這樣的孩子而自豪。告訴孩子:在爸媽眼裏“你最棒”,因爲,每個人都是有天賦的,但並不是每個人的天賦都能被喚醒。就像打開寶藏的口訣“芝麻,開門”一樣,喚醒這沉睡的巨人也需要祕訣,那就是“你最棒”。
二、對孩子的要求具體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爲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爲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記得我的同事孩子上初三了,她也很着急,就對孩子說:“初三了,可得下功夫。”孩子卻很茫然,反過來問:“怎樣是下功夫。”你的要求孩子無從下手,其實你也說不清楚操作程序。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臺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三、抓住關鍵時機不放鬆
新學期開始時。這是一箇新階段的開始,學生總會有很多新的想法,其中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我要好好學,把學習搞上去,做一箇好學生。對於學生的這一上進心,家長應該珍視和愛護。這是家長對他的要求和制定的目標,他會牢記在心。
享受成功喜悅時。假如你的孩子在運動會上獲了獎、單科競賽獲了獎、文明禮貌獲獎等等。家長若能在祝賀、鼓勵的基礎上,對孩子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將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孩子受到委屈時。家長若能主動地以冷靜、寬容的態度去幫助孩子解釋,孩子會產生感激之情,更易於接受家長的告誡。
孩子有困難或失敗時。家長這時不是訓斥,而是肯定成績,對不足之處給予指點。家長要以樂觀豁達的精神感染孩子,讓孩子擁有積極樂觀的精神,快速飛出“困境”。
他人取得優良成績時。看到別人取得好成績,孩子往往會暗下決心,家長要抓住此時機,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使孩子一時的熱情變爲永恆的行動。
和小編交流語文學習和孩子教育問題,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