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精選8篇)

父母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1

  (1) 要給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以律己,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箇良好的形象,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併爲有這樣的父母而引以爲自豪。這就給父母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奠定了一箇良好的基礎。

  (2) 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同時也讓孩子做做當父母的角色,讓他(她)體驗一下做父母的難處,角色的互換就很容易贏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不妨試試和孩子輪流做家長,讓孩子體驗一把做家長的感覺,負責整個家庭某一段時間的日常事務。到時候,他不和你們溝通,恐怕也不行了。

  (3) 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

  放下父母的架子,坦開自己的胸懷,尊重孩子的觀點,和孩子平等地交談。給孩子營造一種他(她)已是大人的氣氛,讓他(她)享受大人的部分權利,同時引導他(她)自覺地履行大人的義務。如果做到這些,他(她)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就多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什麼都告訴你的,父母和孩子就會成爲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4)學會設計啓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箇誤區,就是認爲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很貧乏。所以作爲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儘可能地讓孩子說。“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5) 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爲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爲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

  (6) 創造多元化的溝通渠道

  家長不能僅僅立足於語言溝通的方式,應該採取多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比較喜歡音樂,那就採取音樂的方式,循循善誘。心理學上有“對立違抗”的說法,就是孩子首先會將攻擊面設定爲他最親近的人。家長的語言符號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多種新穎的溝通方式,容易增加情趣。常規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

  (7) 充分認識人格類型

  作爲家長既要認識到自己的人格類型,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類型。比如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比較外向,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更改。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談心內容和交流方式。

父母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2

  1暗示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藉故暗示孩子的缺點,不要當面數落,給孩子一箇自我反省的機會。例如:當發現孩子看電視聲電視機太近時,父母可以說;“隔壁李叔叔小時候就是由於看電視坐得太近,所以成了近視眼。”這樣既暗示了孩子不要離電視太近,又告訴了孩子看電視坐得太近的危害。

  2平等的方式  

  用平等的方式才能與孩子情感相通地進行有效的談話。孩子有了差錯,父母總要批評,並要求其改正;可是當父母有了差錯時,卻不肯向孩子道歉,請求原諒。這樣的家長能讓孩子信服嗎?當你對孩子提出要求之前,首先與孩子談談這件事應該怎麼做,做了有什麼好處,不做會有什麼壞處,經過協商討論,基本統一了意見後,再提出有針對性的具體明確的要求。這樣孩子就會樂於接受,自覺主動地執行。

  3耐心傾聽 

  父母要耐心傾聽孩子說些什麼,以便瞭解孩子的心型,從而才能把握自己該說些什麼,孩子纔會接受,並用行動配合。孩子受到某種刺激或做錯事時,往往會在父母面前鬧情緒,甚至十分氣惱。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要表示一般的同情或反對,更不要大聲吼叫,而應溫和地講話。採取不可容忍的態度,只會把問題弄得更糟糕。

父母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3

  第一,當顧問,不當領導。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敏感,所以父母說話時的語氣就變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開口就是下命令——“你應該……”(你應該用功學習,你應該收拾房間……)

  “你不能……”(你不能出去玩,你不能變髮型……)

  就說明父母自視是孩子的領導,當領導說話,孩子只能接旨服從。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當成大人,受到尊重時才能與父母理性溝通。因此,“領導”型父母在親子溝通上常會喫閉門羹。

  換一種語氣就會有效多了……

  “我建議你可以考慮……”(我建議你找個時間收拾房間……)

  “我提醒你,……可能有……壞處。”(老媽提醒你,剪那個髮型可能會讓老師有意見……)

  這樣如顧問般的開口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同時也能表達父母的關心之意,一舉兩得。

  因此,聰明的父母做顧問,而不是做領導,才能貼近孩子的內心。

  第二,孩子生氣時,父母要保持冷靜。

  萬一孩子火冒三丈,開始激動起來,父母千萬別跟着激動,否則接下來只會吵得不可開交。此時父母的最高行爲指導原則是:他(孩子)越火,我(父母)越冷。

  因爲父母一旦以怒制怒,孩子就更有理由相信,他的憤怒是理所當然的:暴躁的爸媽誰受得了?既然老爸老媽態度惡劣,他也沒必要和顏悅色地回應。

  此外,情緒具有感染力,當父母保持冷靜,這股情緒安定的氛圍也會逐漸對孩子起到正面作用,有助孩子恢復平和之心境。

  第三,當孩子分享心事時,不做出早就瞭解的模樣。

  青春期孩子常常覺得自己的感受是獨特而唯一的,所以當大人一眼就看穿他們的行爲動機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無趣。

  比如,孩子回來告訴家長,班裏有個男孩子,每天中午喫飯的時候,他都在低頭讀書,自己從不喫午餐。問他,他總是說自己不餓。直到有一天,老師對大家說,這個同學家裏很窮……孩子好像有了天大的發現,語帶驚奇地說:“爸,原來是這個原因呢!”而此時爸爸卻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這樣啊。”如此“想當然”的反應,會讓孩子覺得被澆了一頭冷水,和父母交流很是沒趣。

  再舉個例子,週末孩子用髮膠做了一箇新發型(正準備出門),爸媽一眼看穿他的心事,馬上追問:“今天這個聚會有女孩子是吧?”這麼做會讓孩子覺得十分不悅,感覺好似逃不出父母的手掌心。

  對孩子年輕的心靈來說,世界中有許多新鮮的事物,等着他們去接觸體驗,當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些成長的心得,父母應該用積極配合的態度來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聽孩子的心聲,而非父母自己的角度,就能跟孩子做真實的交流。回到上面第一個例子,較好的回答是:“真的啊,這還真是一箇重大的發現呢!”

  第四,尊重孩子的隱私。

  請容我再一次提醒,青春期的孩子喜歡被當成大人對待。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空間,允許他們保有自己的隱私。所以一些福爾摩斯的偵察舉止,其實都不該出現。例如偷聽孩子打電話,偷看孩子日記,或者是上網看孩子的留言等等,這些行爲美其名曰是爲了解孩子,事實上,家長做了一箇很糟的示範——只要我們自認是在關心別人,就可以不在意別人的隱私。而這往往是破壞孩子對家長信任度的首要殺手。

  所以,建議父母和孩子一起來制訂一箇專屬的“孩子的隱私合同”,寫下什麼事情是父母想知道而也可以知道的,而哪些該屬於孩子的隱私。訂好後父母就該完全尊重,不侵犯孩子的權利。

父母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4

  第一、用心傾聽,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

  我們知道,很多家庭問題都是“溝通”的問題,而“溝通”的焦點又是“傾聽”的問題;抓住了傾聽,就抓住了家庭教育的關鍵。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裏話,知道孩子內心真正在想什麼,關注什麼,需要什麼,纔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才能使以後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就像眼睛裏進了一粒沙子很難過,但當眼淚將之流出來後,便會覺得舒服多了一樣,傾聽在心理學上具有“淨化心靈”的作用。當孩子遭遇挫折、沮喪、委屈和失敗的時候,他最需要的,不是安慰,不是批評,更不是教訓;而是一箇值得他信賴的人,讓他哭,聽他說,瞭解他,安慰他……如果孩子能把自己心中的一些困擾或問題說出來,通常問題就已經解決一大半了。

  第二、真心接納,讓孩子獲得理解和尊重

  在和孩子溝通時,家長要將自己的偏見、指責及不合理的期望等等都放下。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接納孩子的所爲。無論孩子在悲傷、孤獨或興奮、快樂時,家長都能夠給予孩子的情緒以關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反對他的情緒。要相信,孩子所說的、所做的都是他們當下認爲最有道理的,都是正常的;雖然我們不能贊同,但我們還是應該理解,應該真心地接納,我們可以先順着孩子的意思,然後再想辦法把自己的意思說出來。這種接納是發自我們內心的,讓孩子通過我們的眼神、通過我們的言行體會到我們對他的真心的接納,從而讓孩子感到踏實、感到貼心。要知道,人通常喜歡的是他自己,其次是喜歡像自己的人。當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喜歡並信任我們,從而願意聽我們的建議或看法。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也就是這個道理。讓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感到家長是在真正地爲他們好,是心疼他們,想幫助他們,這樣孩子就能向家長敞開心扉,向家長訴說他們的喜怒哀樂,就會在有困難、有困惑時尋求家長的幫助與指導。

  第三、巧用書信,創造親子溝通新局面

  和孩子溝通,除了面對面的交流外,還有許多形式,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渠道、

  多種方式讓孩子說出自己本不想說的東西,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會更有益。書信就是一種充滿溫情的表達方式。當我們覺得和孩子進行口頭交流效果不太好的時候,當我們希望自己的話語能充分引起孩子關注的時候,就可以用這種方法,即使我們和孩子近在咫尺。而且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用寫信的方式往往更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寫信時,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只用我們自己真摯的感情,或者講一些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周圍人的例子來鼓勵孩子。這樣,避免了喋喋不休地空談大道理、孩子比較容易接受,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促進了親子之間的關係。

  第四,營造氛圍,創造機會,將親子間的良好溝通持續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繼續努力,細心觀察,創造機會與時間與孩子交流。比如,在家長與孩子一起打完籃球回家的路上,或週末一起洗衣服時,也就是選擇孩子願意說的時間與孩子交流。同時,家長還要尋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與孩子交流,比如,家長可以花點時間體驗一下孩子迷戀的漫畫書、流行音樂、網絡等,但不要輕易做道德評價,要從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追求,這樣才能逐漸找到與孩子交流的話題。而且,家長還可以設計一些“家庭讀書會”、“家庭卡拉OK”、“親子同遊大自然”等活動,創造與孩子交流的機會與話題。爲了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家長還要通過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將良好溝通持續下去……

父母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5

  (1) 要給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以律己,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箇良好的形象,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併爲有這樣的父母而引以爲自豪。這就給父母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奠定了一箇良好的基礎。

  (2) 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同時也讓孩子做做當父母的角色,讓他(她)體驗一下做父母的難處,角色的互換就很容易贏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不妨試試和孩子輪流做家長,讓孩子體驗一把做家長的感覺,負責整個家庭某一段時間的日常事務。到時候,他不和你們溝通,恐怕也不行了。

  (3) 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

  放下父母的架子,坦開自己的胸懷,尊重孩子的觀點,和孩子平等地交談。給孩子營造一種他(她)已是大人的氣氛,讓他(她)享受大人的部分權利,同時引導他(她)自覺地履行大人的義務。如果做到這些,他(她)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就多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什麼都告訴你的,父母和孩子就會成爲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4)學會設計啓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箇誤區,就是認爲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很貧乏。所以作爲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儘可能地讓孩子說。“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5) 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爲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爲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

父母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6

  1.仔細觀察談話是在哪裏中斷的。當家長與孩子溝通出現問題,孩子常常閉口不語或激烈反駁,使得既定談話中斷。反過來,家長可通過觀察中斷的節點,來反思哪些表達方式會激起孩子的反感,從而避免溝通中斷。比如,如果孩子一聽到父母說自己成績不好、不夠努力就十分氣憤,那很可能他努力的嘗試過,但效果不好,自己也很沮喪,家長的說法讓他更加反感,會對學習更不感興趣。

  2.認真反省既往觀念,聽聽別人怎麼說。有些青春期的孩子認爲父母的觀念過於陳舊,無法溝通,所以乾脆拒絕溝通,堅持自己的想法。這時家長可從孩子同齡夥伴的父母、同事中瞭解他們是如何看待和處理的,也許你會發現是自己太過苛刻。

  3.改變原有溝通方式。跟孩子平等地交換意見,瞭解哪些溝通方式令孩子不滿,並反饋讓家長感到難過的方式,一起探索新的溝通方法。若孩子覺得父親說話總板着臉,面對父親時便會不耐煩。父親會覺得孩子不禮貌,並表現的更爲嚴肅,談話就升級爲衝突。但若雙方瞭解對方的感受,改變溝通方式,矛盾便可避免。

  當孩子在青春期出現矛盾的時候,家長們總是一意孤行,認爲自己的孩子就是要聽自己的,在處理一些矛盾的時候,常常不會和孩子商量,如果是這樣,孩子叛逆則是必然的。因爲孩子進入到青春期之後,也有了自己一套處理矛盾的辦法,家長不要過多的去幹涉。

父母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7

  1、順其所思,與其所需。這是按照孩子心理需求的溝通技巧,是人格自我塑造的“內化”過程,父母的責任就是激發和促進這個過程的啓動與深入。

  2、同其所感,引其所動。這是以心靈感應爲基礎的溝通技巧,教育孩子既是父母反思和評價孩子成長軌跡的過程,又是親子間相互學習的機遇,明智的父母能做到與孩子共同成長。

  3、投其所好,揚其所長。這是尊重孩子興趣愛好,特別是尊重孩子人格的溝通技巧,把握住這個技巧有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和優勢的發現,有利於孩子自然成才。

  4、助其所爲,促其所成。這是要求父母下功夫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中去,加入到孩子富有創造性的計劃和行動中去。要向孩子學習,要做孩子有所作爲的“同行者”。

  跨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是一箇可塑性最強、又最容易出偏差的時期。父母要研究自己孩子的個性心理特徵,通過經常與孩子平等地對話,掌握孩子的心理脈搏,孩子就能夠心悅誠服地接納自己的父母,這便是家教的最大成功。

父母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8

  第一,要接受孩子進入青春期的現實,要明確青春期是一箇風暴期,孩子的某些過激行爲不是病態的,而是正常的表現;

  第二,與孩子在的內容方面,講道理應該只佔5%,而情感要佔95%;

  第三,溝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時間”,即創造沒有任何干擾的氛圍和條件;

  第四,要學會穿別人鞋之前脫下自己的鞋,即放棄固有的成見,讓孩子充分表達想法,做到多聽少說;

  第五,要注意角色的轉換,在時不要把工作的情緒強加給學生。

  尊重是最好的藥方

  除了要注意與學生的溝通方式外,老師也要加強與學生的意識。老師首先要充電,補充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其次要無條件地接納每一箇學生,不要輕易給學生戴帽子,因爲這會製造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

  老師要獲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就必須要尊重學生,而尊重不等於不去管理和懲戒,在管理和懲戒時老師應該抱有愛護和尊重學生的想法,絕不能是自己憤怒情緒的發泄。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