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的心得體會 篇1

  幼兒家庭教育心得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爲習慣的重要性。我國思想家陶行知曾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爲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家人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給孩子喫最好的、穿最好的,幫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從不在孩子面前說一聲:“不”。祖輩、父母過分的溺愛嬌慣,造成孩子以自我爲中心,適應能力較差,任性,怕苦等問題。從開學初教師的上門家訪及調查問卷中發現,小班大都幼兒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少家長很重視對幼兒的認知教育、智力開發,把幼兒行爲習慣的培養則以“孩子還小”爲理由而包辦代替或不予以糾正,在幼兒發展中存在着認知能力和行爲能力不和諧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兒在表演節目時還很自信,但一旦讓他們去獨立完成一件簡單任務時,就顯得不知所措。有的幼兒尚未形成用餐、入廁、傾聽、玩玩具等方面的基本行爲習慣,如果任由這一情況發展下去,幼兒行爲方面的問題將越來越多,幼兒的不良發展將不可避免,對今後的一生都將產生不良的影響。

  3~4歲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爲習慣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爲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爲習慣養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爲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養一箇人良好的行爲習慣,必須從小抓起。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良好的行爲習慣的養成要比知識的獲得重要得多,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箇人獨立於社會的基礎,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並進而影響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說,習慣是體現一箇人素質的重要方面。小班是幼兒從成人呵護中逐步走向獨立生活的重要階段。小班幼兒的許多行爲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階段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具有更重要意義。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的心得體會 篇2

  在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我們都和別人在溝通,有言語上的溝通也有肢體上的溝通,而怎麼樣才能更好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怎麼樣才能更好的和別人融洽的溝通呢?通過這幾周學習《與人溝通能力》和老師細心的講解,使我明白了溝通技巧的重要性,很好的溝通技巧能與人融洽的溝通,讓我知道了人類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溝通,良好的溝通能力是你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第一堂課,我們瞭解了人與人溝通有四個能力點:

  1、把握交談主題。

  2、把握交談時機。

  3、傾聽別人講話。

  4、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學會了與人溝通,對於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很重要。善於交往的人,往往善於發現他人的價值,懂得尊重他人,願意信任他人,對人寬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觀點和行爲,不斤斤計較他人的過失,在可能的範圍內幫助他人而不是指責他人。

  第二堂課,我們互相學習和分享了禮儀知識,同時我還學會做一箇nice的傾聽者學了禮儀知識,我學到了握手禮、鞠躬禮、遞名片禮、見面禮儀、拜訪禮儀等等。

  說說我映像最深刻的“遞名片禮”,名片的遞送、接受、存放也要講究社交禮儀。在社交場合,名片是自我介紹的簡便方式,交換名片的順序一般是:“先客後主,先低後高”。當與多人交換名片時,應依照職位高低的順序,或是由近及遠,依次進行,切勿跳躍式地進行,以免對方誤認爲有厚此薄彼之感。遞送時應將名片正面面向對方,雙手奉上。眼睛應該注視對方,面帶微笑,並大方地說:“這是我的名片,請多多關照。”名片的遞送應在介紹之後,在尚未弄清對方身份時不應急於遞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視同傳單簡單隨便散發。

  禮儀日益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要重視它,學習它,用它,使它用到恰當好處。未來,禮儀不會走,還會伴着我們一直走下去。

  “做一箇nice的傾聽者”的過程讓我懂得溝通的重要性,溝通並非我們想象中那樣,溝通講究技巧,很好的溝通技巧能與人融洽的溝通。

  雖然人人都知道溝通的重要,卻忽視了溝通,E-MAIL、MSN、QQ等等新的網絡的溝通方式讓人們更習慣與通過電腦屏幕的溝通,越來越不習慣於面對面的溝通,不可否認信息時代帶給我們一箇新的溝通平臺,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很多種方式,不能顧此失彼,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要選擇不同的溝通方式!第三堂課,我們在課堂上進行了一些小活動,手提電腦的銷售客服、頭腦風暴和商店打烊時。

  第四堂課,各組精彩演出“面試官與求職者”。

  簡簡單單的活動、測試和演出,讓我們每個人擁有自己的空間,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分享好的idea。溝通給我們製造了機會,讓我們更加深入的瞭解彼此,我們應該謝謝它!

  社會是一箇大舞臺,紛繁複雜。國與國之間需要溝通,於是有了外交:單位與單位之間需要溝通,於是有了聯繫: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於是有了溝通。溝通是一盞指明燈,可以隨時較正我們航行的方向。正是因爲有了溝通世界才顯得那麼美好,讓溝通走進你我的生活吧!

  通過《與人溝通能力》這門課,令我感觸很深,不同的溝通影射出不同事件的結果,偏激情緒化的溝通往往是得到讓人很不愉快的結果,也許你不得不承認,世界上最難辦的事,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所以,溝通不是一種說服,而是一種感染、一種形象展示、一種言行一致的體現。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的心得體會 篇3

  1、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着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而孩子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代溝必然越來越深。所以家長與孩子說話時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願。在學會傾聽孩子的同時,家長要學會向孩子傾訴。溝通是互動的,是雙方面的。如果家長只一味傾聽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會變成一箇只喜歡吐苦水、尋求別人幫助卻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幫助別人的人了。

  2、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當孩子的玩具壞時,或當孩子和小夥伴鬧彆扭時,孩子會難過上好半天,如果家長認爲:小孩嘛,很快就會忘記的。或者就只會一味和孩子說:“沒關係的,要堅強點。類似這樣硬邦邦的安慰,孩子會覺得你根本體會不到他的難過,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難時就不會和你說,而是一箇人憋在心裏了。如果父母改成說:“我也很難過,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這件事情好嘛?”相信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

  3、把自己變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很多家長喜歡用訓斥和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對待幼兒,孩子在家裏沒有玩伴,這會讓孩子心裏對父母產生一種距離感和恐懼感,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怎麼會敢和爸爸媽媽進行溝通,或對爸爸媽媽提出問題呢?

  4、和孩子密切相處,瞭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溝通最主要的一箇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媽媽們要騰出時間和孩子相處,密切觀察孩子對哪些事物感興趣,瞭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惱的問題,然後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尋找話題進行交流,這樣會激發孩子和父母交談的興趣,促進親子關係。

  5、及時瞭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父母應該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話,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這不僅讓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暢而使雙方之間有代溝的產生。

  6、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合理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特的資質和潛能,如果想讓你的孩子有良好的發展,那麼現在開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來爲孩子選擇學習的內容,停止逼迫孩子進行一些活動。瞭解來自於觀察,例如:孩子對音樂聲特別敏感,聽到音樂聲就特別興奮,平時能模仿不同的聲音,對音階的掌握很準確,喜歡各種樂器,那麼表明你的孩子在音樂方面有很大潛能,可以和孩子進行商量讓他參加音樂類的學習。

  7、回答時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瞭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因爲這正是孩子當時的心願。孩子都是具有好奇心的,他們提出的每一箇問題都可能是他們細想火花的一次閃現,如果家長隨意對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黃,那麼你可能扼殺了孩子一次具有創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箇錯誤的方向上。家長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有耐心,認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運用生搬硬套理論解說或成人化口語,儘量採用擬人化或童話式的方法給孩子講解,符合孩子“泛靈”的特點。

  8、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語氣

  所謂的負面比如家長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馬上給我……”、“你怎麼那麼笨……”、“我不允許……”、“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也許你一時控制不住自己說出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說的多了,孩子對此更是無所謂的態度,所以家長再說類似的話就沒有任何意義,還讓孩子感到厭惡。因此,當你很生氣時,一定要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去和孩子進行交談,因爲人生氣的時候是會失去理智的,不要讓不理智的情緒控制住你的語言。

  9、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

  常變換新鮮的話題會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你知不知道爲什麼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時一些囉嗦的話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運用得當。

  10、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父母與孩子對談的題材,大部分是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等,都可以成爲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當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