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通用8篇)

家長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1

  第一,要接受孩子進入青春期的現實,要明確青春期是一箇風暴期,孩子的某些過激行爲不是病態的,而是正常的表現;

  第二,與孩子在的內容方面,講道理應該只佔5%,而情感要佔95%;

  第三,溝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時間”,即創造沒有任何干擾的氛圍和條件;

  第四,要學會穿別人鞋之前脫下自己的鞋,即放棄固有的成見,讓孩子充分表達想法,做到多聽少說;

  第五,要注意角色的轉換,在時不要把工作的情緒強加給學生。

  尊重是最好的藥方

  除了要注意與學生的溝通方式外,老師也要加強與學生的意識。老師首先要充電,補充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其次要無條件地接納每一箇學生,不要輕易給學生戴帽子,因爲這會製造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

  老師要獲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就必須要尊重學生,而尊重不等於不去管理和懲戒,在管理和懲戒時老師應該抱有愛護和尊重學生的想法,絕不能是自己憤怒情緒的發泄。

家長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2

  1.我們首先要教給孩子,怎樣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內向的孩子常常在心裏說話,以爲別人都知道了,實際他並沒有說出來。提醒孩子,必須說出來,別人才能知道。(說出自己的感受)

  2、鼓勵內向孩子交少數幾個好朋友,而不是強迫他們跟所有的孩子都要成爲朋友。

  內向的孩子更珍惜友誼,他們也通常在少數朋友面前可以更放鬆更開心。不必強迫內向孩子一定要在衆人面前做什麼樣的表演,這是他們最討厭的事情。但是可以適當組織小規模的聚會,給他們機會在小羣人中間表現。對於家長我們要溝通,多帶孩子走出家門,給孩子創造多與小朋友見面、交往的機會,擴大孩子的人際交往圈,增加寶寶的社交經驗。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小夥伴。經常帶孩子出去和小朋友玩或者請小朋友來家裏玩,引導孩子與人交往,使孩子體驗到人際交往的樂趣。

  3、幫助內向的孩子動起來。

  內向的小孩愛靜不愛動,所以很多時候需要大人提醒他們去行動,需要大人幫助他們走出內心世界,跟外面世界溝通互動。

  內向的孩子也更喜歡生活有規律,不喜歡過多的變化和刺激。所以,平時我們保持有規律的生活,當必須有變化時,我們要提早跟孩子講清楚,給他更多的時間做心理準備,這樣他能更好地調整自己、應對變化。

  4、爲寶寶釀造自信

  對於害羞、內向的孩子,家長老師要多鼓勵孩子,允許他的探索行爲,引導他與周圍不同年齡人的接觸、交往。如見到鄰居家的奶奶、爺爺主動打招呼,看到鄰居家的小姐姐在騎車,鼓勵寶寶也去試試。對孩子要尊重,關愛而不溺愛;多鼓勵和表揚,但不過分誇耀。

家長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3

  1.仔細觀察談話是在哪裏中斷的。當家長與孩子溝通出現問題,孩子常常閉口不語或激烈反駁,使得既定談話中斷。反過來,家長可通過觀察中斷的節點,來反思哪些表達方式會激起孩子的反感,從而避免溝通中斷。比如,如果孩子一聽到父母說自己成績不好、不夠努力就十分氣憤,那很可能他努力的嘗試過,但效果不好,自己也很沮喪,家長的說法讓他更加反感,會對學習更不感興趣。

  2.認真反省既往觀念,聽聽別人怎麼說。有些青春期的孩子認爲父母的觀念過於陳舊,無法溝通,所以乾脆拒絕溝通,堅持自己的想法。這時家長可從孩子同齡夥伴的父母、同事中瞭解他們是如何看待和處理的,也許你會發現是自己太過苛刻。

  3.改變原有溝通方式。跟孩子平等地交換意見,瞭解哪些溝通方式令孩子不滿,並反饋讓家長感到難過的方式,一起探索新的溝通方法。若孩子覺得父親說話總板着臉,面對父親時便會不耐煩。父親會覺得孩子不禮貌,並表現的更爲嚴肅,談話就升級爲衝突。但若雙方瞭解對方的感受,改變溝通方式,矛盾便可避免。

  當孩子在青春期出現矛盾的時候,家長們總是一意孤行,認爲自己的孩子就是要聽自己的,在處理一些矛盾的時候,常常不會和孩子商量,如果是這樣,孩子叛逆則是必然的。因爲孩子進入到青春期之後,也有了自己一套處理矛盾的辦法,家長不要過多的去幹涉。

家長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4

  一、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父母要善於無條件地傾聽孩子的心聲,態度誠懇。

  二、學習孩子感興趣的東西 父母不妨花點時間體驗一下孩子迷戀的漫畫書、流行音樂、網絡等等,不要輕易做道德評價,而要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追求的合理性。

  三、積極調整親子關係 父母要將孩子作爲寶貴的“家庭資源”,在情感交流上親子之間要力爭達到“信息平衡”,放棄自以爲“永遠正確”的居高臨下的姿態,向孩子學習。

  四、多聽聽孩子的意見 重要的家事,父母可開誠佈公地告訴孩子,聽聽孩子的意見,這樣有助於創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氣氛。

  對青春期的孩子,家庭教育中最忌諱消極的評價,無情的斥責,不斷的猜疑,無理的苛求,空洞的說教,自私的溺愛。要使青春期的孩子逐步懂事、成熟,幫助他們解除青春期的種種煩惱,父母們就要用對待青年、成人的態度,來引導少男少女明確自己“準青年”的身份,父母應儘早放手,做一箇稱職的孩子的“成長參謀”,讓孩子對面臨的各種問題,學會獨立地思考,自覺地積極行動。順應,纔是因勢利導的科學態度和家教上策;順應,纔可能被孩子視爲朋友。

  青春期的半大孩子,就像蓬勃生長的小樹,有頑強的生命力,要給它充足的陽光、空氣、營養和水分,這就是理解;但他們精力旺盛,充滿夢想和願望,可能長出歪斜的枝杈,所以,要及時修剪多餘的枝杈,保持樹幹的筆直和樹冠的豐滿,這就需要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每一位父母只要比孩子“高明一點點”,就可以做一箇好園丁,抓住這青春加速成長的關鍵期。

家長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5

  第一,當顧問,不當領導。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敏感,所以父母說話時的語氣就變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開口就是下命令——“你應該……”(你應該用功學習,你應該收拾房間……)

  “你不能……”(你不能出去玩,你不能變髮型……)

  就說明父母自視是孩子的領導,當領導說話,孩子只能接旨服從。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當成大人,受到尊重時才能與父母理性溝通。因此,“領導”型父母在親子溝通上常會喫閉門羹。

  換一種語氣就會有效多了……

  “我建議你可以考慮……”(我建議你找個時間收拾房間……)

  “我提醒你,……可能有……壞處。”(老媽提醒你,剪那個髮型可能會讓老師有意見……)

  這樣如顧問般的開口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同時也能表達父母的關心之意,一舉兩得。

  因此,聰明的父母做顧問,而不是做領導,才能貼近孩子的內心。

  第二,孩子生氣時,父母要保持冷靜。

  萬一孩子火冒三丈,開始激動起來,父母千萬別跟着激動,否則接下來只會吵得不可開交。此時父母的最高行爲指導原則是:他(孩子)越火,我(父母)越冷。

  因爲父母一旦以怒制怒,孩子就更有理由相信,他的憤怒是理所當然的:暴躁的爸媽誰受得了?既然老爸老媽態度惡劣,他也沒必要和顏悅色地回應。

  此外,情緒具有感染力,當父母保持冷靜,這股情緒安定的氛圍也會逐漸對孩子起到正面作用,有助孩子恢復平和之心境。

  第三,當孩子分享心事時,不做出早就瞭解的模樣。

  青春期孩子常常覺得自己的感受是獨特而唯一的,所以當大人一眼就看穿他們的行爲動機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無趣。

  比如,孩子回來告訴家長,班裏有個男孩子,每天中午喫飯的時候,他都在低頭讀書,自己從不喫午餐。問他,他總是說自己不餓。直到有一天,老師對大家說,這個同學家裏很窮……孩子好像有了天大的發現,語帶驚奇地說:“爸,原來是這個原因呢!”而此時爸爸卻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這樣啊。”如此“想當然”的反應,會讓孩子覺得被澆了一頭冷水,和父母交流很是沒趣。

  再舉個例子,週末孩子用髮膠做了一箇新發型(正準備出門),爸媽一眼看穿他的心事,馬上追問:“今天這個聚會有女孩子是吧?”這麼做會讓孩子覺得十分不悅,感覺好似逃不出父母的手掌心。

  對孩子年輕的心靈來說,世界中有許多新鮮的事物,等着他們去接觸體驗,當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些成長的心得,父母應該用積極配合的態度來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聽孩子的心聲,而非父母自己的角度,就能跟孩子做真實的交流。回到上面第一個例子,較好的回答是:“真的啊,這還真是一箇重大的發現呢!”

  第四,尊重孩子的隱私。

  請容我再一次提醒,青春期的孩子喜歡被當成大人對待。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空間,允許他們保有自己的隱私。所以一些福爾摩斯的偵察舉止,其實都不該出現。例如偷聽孩子打電話,偷看孩子日記,或者是上網看孩子的留言等等,這些行爲美其名曰是爲了解孩子,事實上,家長做了一箇很糟的示範——只要我們自認是在關心別人,就可以不在意別人的隱私。而這往往是破壞孩子對家長信任度的首要殺手。

  所以,建議父母和孩子一起來制訂一箇專屬的“孩子的隱私合同”,寫下什麼事情是父母想知道而也可以知道的,而哪些該屬於孩子的隱私。訂好後父母就該完全尊重,不侵犯孩子的權利。

家長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6

  1、順其所思,與其所需。這是按照孩子心理需求的溝通技巧,是人格自我塑造的“內化”過程,父母的責任就是激發和促進這個過程的啓動與深入。

  2、同其所感,引其所動。這是以心靈感應爲基礎的溝通技巧,教育孩子既是父母反思和評價孩子成長軌跡的過程,又是親子間相互學習的機遇,明智的父母能做到與孩子共同成長。

  3、投其所好,揚其所長。這是尊重孩子興趣愛好,特別是尊重孩子人格的溝通技巧,把握住這個技巧有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和優勢的發現,有利於孩子自然成才。

  4、助其所爲,促其所成。這是要求父母下功夫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中去,加入到孩子富有創造性的計劃和行動中去。要向孩子學習,要做孩子有所作爲的“同行者”。

  跨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是一箇可塑性最強、又最容易出偏差的時期。父母要研究自己孩子的個性心理特徵,通過經常與孩子平等地對話,掌握孩子的心理脈搏,孩子就能夠心悅誠服地接納自己的父母,這便是家教的最大成功。

家長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7

  一:面對內向的孩子,父母要粗線條一點。

  孩子在求完美,父母就別太完美;孩子是細線條,父母就要粗線條一些。對這個藍色性格的孩子就是要粗線條點,因爲她太細緻了,她是過於注重細節的人。同時也正是由於她太注意細節了,以至於看不到整個大局,所以,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孩子細,你就要粗。我們想象一下,如果孩子和大人都細緻,都追求完美,都較真兒,那會怎麼樣呢?很可能雙方 都深陷痛苦而不能自拔。

  內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對自己要求很高的、很嚴的,本來就是一箇活得很累的人,父母再對他們高標準會加重他們的累。累過頭了,就會形成焦慮。我到過很多學校去講學,在小學和中學裏可以看到不少的孩子,爲達不到自己的標準而自責,爲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傷心,爲考不到好成績而焦慮。內向性格的孩子絕對不是那種沒心沒肺的孩子,對於內向性格的敏感、細膩就是要粗線條地對待,使之更加大氣,讓他們多去看看周圍的人,或者說多看看外面的大世界,儘量別給他們鑽牛角尖的機會,以免他們會更加敏感、更加細膩、更加較 真兒。

  二:千萬不可以用憤怒對待他們

  內向性格的孩子大聲說話很容易讓他們感覺到是在挨批評,他們臉皮很薄,也許瞪他們一眼就會哭呢。如果是在家庭裏面爸爸媽媽說不定就會急了:“哭什麼哭?動不動就哭!怎麼這樣沒出息呀?快說,爲什麼哭?……”大人們一着急,一些狠狠的話會從嘴巴里橫着出來。不要用高聲調憤怒地對待他們,內向性格的孩子是這樣的,如果你用高聲憤怒的語調對待他們,他們立刻就會不說話了,或者會繼續哭自己的,容易把自己封閉了,不再理會對方了。這是年紀小的孩子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大人也這樣用高聲憤怒的語調,他們會立刻關閉房門,可以好多天不再跟父母說話,而且以後有類似於這樣的問題出現也絕對不再有探討的餘地。他們是很敏感的,也懂得保護自己,你傷害他們一次,他們絕對不給你機會傷害 第二次。

  所以對這樣的孩子不要用高聲憤怒的語調對待,他們雖然內向,但他們同樣會很擰。他們會默默地堅持自己的主張,除非你能立刻說到他們的心坎上,他們才能打開心扉,否則 他們可以長久地默默無語。

  三:對於內向性格的孩子依然要表揚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受到肯定,內向性格的孩子尤其需要,但是表揚的方式應該跟別的性格的孩子有所不同。對外向性格的孩子,我們可以當着衆人的面去描述其長處;這樣的孩子本來就以爲自己是最棒的,能得到你的承認就行了;而對內向性格孩子的表揚應該是溫和的,不是大張旗鼓的,因爲他們很害羞,臉皮很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如果能夠表揚到細節的部分,那是內向性格的孩子最喜歡的,因爲他們很關注細節,所以他們特別希望你能看 到其漂亮的細節。

  四:要引導內向性格的孩子表達自己

  內向性格孩子的表達會很好,他們既不像外向性格的孩子那樣搶着說話,也不是極少說話,他們不是很主動,不表達只做聽衆也沒問題。對於這樣含蓄的孩子,大人有時也很發愁:只是悶着不吭聲,或者自己哭,有心事不願意主動跟大人分享。如果真的有了事怎麼辦呢?面對這樣的情況,有的大人不理解,就急着訓導:“你哭什麼?你倒是說話啊!”其實孩子就是這種性格,需要我們理解,需要我們察言觀色。理解了以後,我們就不容易煩躁了,我們可以主動地、耐心地關照他們、走近他們。內向性格的孩子有一箇特點,如果大人給他們很大的安全感,他們也是很願意表達的,他們的表達水平一點兒問題都沒有,只是能沉得 住氣而已。

  溝通是一種習慣,習慣是培養起來的。對於內向性格的孩子更要注重從小就不斷跟他們說話,找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說話,鼓勵他們多參加班集體活動,參加班幹部競選、參加演講訓練班,等等。有的父母不懂得這一點,給內向性格的孩子報體育類的班、樂器類的班,這些班的內容都是練得多、說得少,不利於孩子們的語言發展需要,常常是孩子的這些方面技能成就不小,但卻不會表達自己。大人應該意識這一點,彌補這個缺點,更加註重他們的 語言表達。

家長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篇8

  1暗示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藉故暗示孩子的缺點,不要當面數落,給孩子一箇自我反省的機會。例如:當發現孩子看電視聲電視機太近時,父母可以說;“隔壁李叔叔小時候就是由於看電視坐得太近,所以成了近視眼。”這樣既暗示了孩子不要離電視太近,又告訴了孩子看電視坐得太近的危害。

  2平等的方式  

  用平等的方式才能與孩子情感相通地進行有效的談話。孩子有了差錯,父母總要批評,並要求其改正;可是當父母有了差錯時,卻不肯向孩子道歉,請求原諒。這樣的家長能讓孩子信服嗎?當你對孩子提出要求之前,首先與孩子談談這件事應該怎麼做,做了有什麼好處,不做會有什麼壞處,經過協商討論,基本統一了意見後,再提出有針對性的具體明確的要求。這樣孩子就會樂於接受,自覺主動地執行。

  3耐心傾聽 

  父母要耐心傾聽孩子說些什麼,以便瞭解孩子的心型,從而才能把握自己該說些什麼,孩子纔會接受,並用行動配合。孩子受到某種刺激或做錯事時,往往會在父母面前鬧情緒,甚至十分氣惱。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要表示一般的同情或反對,更不要大聲吼叫,而應溫和地講話。採取不可容忍的態度,只會把問題弄得更糟糕。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