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小孩子交流(精選4篇)

如何和小孩子交流 篇1

  (1)當你想用“聽話”稱讚孩子的時候,請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別的詞語。

  如:“你沒有買那種小食品,真聽話。”可改爲:“你沒有買那種不衛生的小食品,你知道愛惜自己了,媽媽真高興。”

  (2)當你想用“不聽話”訓斥孩子的時候,也請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其他語彙。

  如:“你到底還是先去玩了,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可改爲:“如果你先把作業做好再去玩,你一定會玩得更開心,你也不用晚上很晚還要補做作業,是不是?”

  (3)如果孩子一箇勁地同你辯解,當你想用“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來斥責孩子時,請不要這樣說,而應該使自己冷靜下來,對孩子說:“你既然有很多意見,現在就請你都說出來吧,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4)在家庭中,父母要豐富對孩子正面評價的詞語,比如“勇敢”“有愛心”“懂禮貌”“有創意”“愛思考”等。

  (5)在父母的心裏應該時時警惕,如果發現孩子一味地順從,而自己卻不是信任孩子,鍛鍊孩子主動地去思考,獨立做決定,就應該給自己敲響警鐘。

  所以,當孩子小心翼翼地向你徵求意見時,你不妨放開權力說一聲:“這件事由你自己做主,媽媽相信你一定會做好的。”或:“我只提示你這兩點,其他的事你自己決定。”相信孩子一定會爲你的話感到滿心歡喜。

  3.“媽媽絕對相信你!”

  說話是很有學問的一件事,有的人說出來的話是信任的話,會讓你備受鼓舞,而有的人說出來的話卻讓你的心裏發堵,同孩子說話更需要語言的藝術。但有些父母卻不這樣認爲,他們認爲孩子小,同他們說話不必顧忌太多,什麼話拿過來就說,也不管效果如何,反正自己是出氣了,長此以往,會給孩子造成逆反心理,不管父母說的話是對是錯,他們一概排斥。

  作爲父母,要想讓孩子接受你的意見,使教育達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先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相信孩子會有絕佳的表現,不然任你怎麼着急也沒有用,因爲根上就錯了。

如何和小孩子交流 篇2

  第一,當孩子向你傾訴時,認真傾聽。

  孩子對待父母,不是一開始就有隔閡的,肯定是事情越來越多然後溝通越來越少,以至於孩子不願意傾訴。所以當孩子向你傾訴的時候,多重要的事情都要放下,不要藉口忙,不要訓斥,給孩子完整表達的機會,認真傾聽。

  第二,傾聽的時候,注意孩子的表情和神態。

  孩子不像大人一樣,他們不會隱藏自己的情緒,所以傾聽的時候,父母要多多留意孩子的表情和神態,這些很能表現孩子是愉悅還是憤怒或者是委屈。多留意,之後進行的交談纔會更加順利。

  第三,可以和孩子互動,做些動作。

  在溝通交流過程中,遇到能夠互動的時候,父母要把握好機會和孩子做些動作進行互動,可以是擊掌,可以是撫摸孩子頭部,或者只是一箇擁抱,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濃濃愛意。

  第四,傾聽之後不先說自己的意見,先問孩子的感受。

  聽完孩子的傾訴之後,先不忙着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先問問孩子,照顧孩子的感受,要知道孩子傾訴是爲了表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

  第五,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樣的高度,認真感受和表達自己。

  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時候,父母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樣的高度,也就是當自己和孩子一樣大的時候,自己會怎麼做,自己會有怎樣的看法。說完這樣的想法之後再說作爲父母的看法。

  第六,若孩子沒有傾訴,父母要創造孩子傾訴的機會。

  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已經形成,那父母就要多多創造機會與孩子進行溝通,出門遊玩啊,家庭會議啊或者是共同去做一件事情啊。要知道孩子有一顆赤子之心,只要你愛他,他就一定愛你。

如何和小孩子交流 篇3

  在於家長和孩子都要有理解對方的願望。

  只有當雙方都有了這種願望的時候,溝通才具備心理上的基礎。假如雙方中的任何一方有所保留,那麼溝通勢必極難實現,甚至於讓家長和孩子站到更激化的對立面上。

  而當雙方都有試圖理解對方的願望時,心理上也就更期盼着主動尋求溝通的機會,嘗試着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心靈之間的溝通。

  在於從各種渠道瞭解對方的生活歷史和重大的社會事件。

  在當下的中國家庭,一大重要的現象就是,家長不瞭解孩子,孩子同樣不瞭解家長。

  舉個例子來說,現在的許多家長都不瞭解流行趨勢,更不瞭解孩子們興趣集中在何處,同樣的,我們的孩子也不瞭解家長一代所經歷的歷史與時代背景。而心靈上成功溝通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要做到相互瞭解,唯有於此處下足功夫,才能夠做到理解對方所作所爲的背景,消除彼此之間的誤解與隔閡。

  正因爲如此,對於孩子而言,所需要的是瞭解父輩、祖輩過去的生活閱歷,瞭解家長所處時代的特點,說白了,就是家長必須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如何活過來的。

  同時,作爲家長來說,也應當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認真去探求當下的流行元素、文化現象,看到孩子所崇拜、所喜愛、所厭惡的東西中那些是積極有益的,那些則是對成長有害的,只有找到兩代人的相似之處,才能夠獲得更多交流與溝通的機會。

  在於主動地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及時給予孩子心靈關懷。

  我們的家長都知道,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被人理解固然好,但是當誤會發生了之後,如果一味等待別人的理解,那麼就會讓自己陷入被動的境地。而當我們主動地與人溝通、交流的時候,便很容易進入一種冰釋前嫌的最高境界。

  正因爲如此,想要爭取孩子的理解,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接觸孩子,這種接觸越多一分,實現心靈交流就越多一分可能。

如何和小孩子交流 篇4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纔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纔會處罰你。”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爲有機會爲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丫?”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裏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箇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箇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纔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夠冷靜之後,可以問他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着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着問他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盪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這是一箇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然後問他:“你決定怎麼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瞭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接着問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並且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