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與孩子溝通(精選9篇)
怎麼與孩子溝通 篇1
不要輕易體罰孩子
體罰孩子這種行爲是要不得的,也是家長教育孩子失敗的表現,可能一時的懲罰可以起到威懾的效果,但是後期不利的影響更爲嚴重,所以不管孩子犯什麼錯誤,都不要輕易的體罰孩子。
需要有足夠的耐心
教育孩子是需要足夠的耐心,有時候孩子總會問你各種各樣奇怪而幼稚的問題,這時候不要嫌孩子煩或者囉嗦,一定要耐心的給孩子解答,並趁機會教育一番。
需要瞭解孩子的想法
很多時候家長都會站長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覺得孩子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不合理,有時候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問題,想想孩子爲什麼會這麼做,當時是怎麼想的,只有瞭解孩子的想法時,才能夠有效的引導和教育孩子。
要學會跟孩子講道理
在孩子面前,把身上那種我是父母,你就要聽我的那種想法收一收,要學會跟孩子講道理,而不是通過暴力或者命令讓孩子折服。
把孩子當朋友一樣看待
有時候不要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什麼都要聽自己的,可以把孩子當成親密的朋友,相應的,孩子也會把你當成親密的朋友,有什麼事都會跟你說的。
用鼓勵替代批評
在生活中要學會常常鼓勵孩子,就算孩子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好,也不要去責怪或者批評孩子,要常常去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用孩子的語言進行交流
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有時候用孩子的語言跟孩子溝通帶來的效果會更好,而且有時候孩子也不能夠完全理解大人說話的意思,用孩子常用的語言進行交流,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有些事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
在一些小事或者無關痛癢的事情上,同時又跟孩子有點關係的時候,可以嘗試去徵求一下孩子的意見,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又能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和感情。
怎麼與孩子溝通 篇2
一、多鼓勵少責備
由於孩子的年齡較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夠,因此當小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應多給予鼓勵和指導,並儘量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對的地方在哪裏,不要用責備的辦法使幼兒承認自己的錯誤,應該督促幼兒改正錯誤,多給予他一些鼓勵,以期待他的下一次進步。
二、多尊重少強迫
尊重是溝通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家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小孩子當然也不例外。我們大人歡用自己的方式與立場去強迫小孩與自己做相同的事情,而忽略了對方的想法。要知道小孩子同樣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們僅用自己的方式去與幼兒溝通,而不考慮他們的想法,我想這樣的溝通方式最後一定會導致失敗。 尊重小孩的基礎上再與小孩溝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大人往往不準小孩看電視,但是父母在強迫小孩子離開電視機以後自己卻死守着電視臺的各種節目,這樣做幼兒會感覺到不公平,是極不正確的溝通方法。
三、多期望少比較
" 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 " 是天下父母親共同的期望, 所以父母對小孩子期望過高也是影響溝通的重要因素。雖然父母對小孩有所期望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很喜歡將自己的小孩與別人的小孩做比較,甚至於父母對子的期望多少參雜着自己自私的成份。希望借子女的成就,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樣會直接影響自己和子女的溝通。更有的父母直接指出自己子不如別人的地方對孩子進行責罵。這樣做對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會使幼兒在以後的與人溝通中產生自卑心理。如果換一種方式與幼兒交談,讓幼兒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就會使孩子思想上產生無限的動力,朝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事半功倍。
四、多建議少命令
當與小孩進行溝通時,務必要多用建議的方式,儘可能提供幾項不同的建議來供幼兒參考,
並觀察幼兒的生活習慣,從旁邊協助和指導幼兒,誘導孩子去。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小孩子也會罵人,但是如果你仔細聆聽會發現小孩子所說的話全部都是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小孩子的思維繫統發展特點決定了模仿是們學習的最佳方法。我們的父母如果用多建議少命令的話,比較容易讓小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五、多傾聽少嘮叨
傾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學問,當小孩子與你有不同的意見及看法時,做父母的往往就嘮叨個不停,成人一般總認爲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如果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情,那就是不應該。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要進行溝通之前我們首先要傾聽對方的意見與看法,認真地傾聽和瞭解孩子心中的真正想法,多方面綜合地觀察各種不同的見解後再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做不但可以達到溝通的目的,小孩子也容易對你的溝通方式產生好印象,接受你所說的話語,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六、多守信少敷衍
誠信是一種美德與小孩子之間的約定一定要兌現,千萬不能有敷衍了事現象。小孩子很容易將父母的言行牢記在心中,經過幾次對小孩子的敷衍之後小孩也學會用同樣的辦法應付父母提出的要求,而根本未改正不良習慣。因此,與小孩溝通之後所約定的事情也一定要如期達成。
七、多提醒少限制
對小孩的限制不但不能夠阻止孩子的繼續犯錯誤較多的限制還容易使小孩 產生極端的心理。 我們應該從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情來提醒和教育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用提醒以及建議的方式進行溝通更加容易讓小孩子對成人產生信賴感。例如小孩子不喫飯到底爲了什麼?父母應該詳細去瞭解可能造成小孩子不喫飯的原因,儘量不要因爲小孩子不喫飯就限制小孩子做各種事情,如:不喫飯就不能看電視、不喫飯就不帶你出去玩、不喫飯就不能喫巧克力)應該耐心地與孩子溝通告知孩子不喫飯會產生的不良後果,並且誘導小孩養成喜歡喫飯不挑食的好習慣。
怎麼與孩子溝通 篇3
1、批評要準確。班主任對學生的批評教育,第一位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準確地事實。不準確或無根據的批評是正確批評的大忌,班主任要對問題的或錯誤的責任掌握準,對問題錯誤的性質、情況和影響要掌握準,對發生錯誤的過程及細微末節要掌握準,對犯錯誤的同學和他們的一貫表現要掌握準確。只有準確地批評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纔能有利於學生改正錯誤向好的方面轉化。
2、批評要入情、入理、入心。所謂入情,就是具感情性,以情感人。所謂入理,就是批評應講理,而不是以勢壓人,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心服口服。所謂入心,就是注意師生心理的協調,班主任在批評之前,要注意考究當時學生心理的狀態如何,給學生一段反思的時間,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心理基礎的時候,再進行鍼對性地批評教育。批評,不僅要做到合道理,還要合情理、合心理,做到入情、入理、入心,學生才能接受。
怎麼與孩子溝通 篇4
1.溝通沒有祕訣,父母必須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創造自己的溝通方式。
比如,一位母親的兒子個性內向,沉默寡言,一般的方法難以獲得有效的溝通。於是,這位母親根據兒子喜歡聽音樂、寫作和閱讀的特點,經常與兒子一起到書店去,在那裏聽兒子向她講述故事和書裏的人物,以此瞭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她還和兒子一起聽音樂、做兒子作品的第一個讀者,不斷進行鼓勵。她的兒子最終慢慢地活躍開朗了起來。可見,成功的親子溝通沒有什麼祕訣,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溝通方式。
2。要學會傾聽。
與孩子溝通需要談自己的意見,但更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傾聽意味着避免打斷孩子的話、集中精力於交流的過程。爲了便於做到這一點,溝通最好在安靜的地方進行,排除可能使人分心的干擾。如果你正忙於做晚飯或看喜歡的電視節目,要做到認真傾聽是困難的。做一箇耐心的傾聽者能使你瞭解孩子的問題和觀點,有助於澄清事實,避免對孩子的誤解。經常傾聽孩子的聲音,你會發現,儘管你沒有對孩子提出許多要求和建議,你的孩子卻更多地向你提出問題。這是因爲,善於傾聽的父母纔有可能成爲孩子的知心朋友。 3。要創造機會交談。
與孩子溝通需要有恰當的機會。青少年不喜歡預約的談話。你想談的時侯,他們可能沒有興趣;只有他們想談的時侯,溝通纔有可能順利進行。有些父母可能喜歡在晚飯桌上或睡前時間與孩子談話,有些父母則常常利用一起散步或郊遊的時間與孩子交流。不管選擇什麼時間,我們都要知道,最佳的溝通常常是在共同的活動中進行的。切忌不要總是試圖在臨時想起的、不固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那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失敗。
4。討論相互間的差異。
父母與孩子之間往往在觀念和意見上存在差異。比如,父母認爲孩子應該在晚上9點以前回家,而進入青少年期的孩子則認爲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晚一點回來。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這種差異,溝通就難免失敗。父母應當認識到,這些差異實際上爲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機會,以便重新思考原有的教養方式和限制措施,與孩子一起商議和制定新的制度,從而幫助孩子發展有用的社會技能。由於青少年對事物的認識辨別能力以及考慮各種可能性或觀點的能力不斷增強,這種商議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如果相互間的差異比較大,一時難以協調,父母也不必着急上火,最好平靜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關心和期望,耐心地進行解釋,從而使差異限定在一定範圍內,而不至於演變成一場衝突。
5。避免過度反應
對孩子言行的反應過於激烈往往導致爭吵,使交談無法繼續。。爲了使交談保持友好的氣氛,父母絕對不要帶着焦慮和情緒與孩子交談;同時,爲了體現尊重,避免引起反感,父母在提問題時,最好以商量的、平和的語氣進行,如“你這樣做是怎麼想的?”、“讓我們談談好嗎?”
父母要努力成爲孩子願意傾吐祕密的對象,成爲對孩子的事情感興趣的人。只有這樣,孩子才樂意向他們敞開心靈。比如,你的孩子告訴你,晚上他和夥伴們一起去抓蜜蜂了,如果你表現的很喫驚且激動,或對事情的結果根本不感興趣,孩子以後就不會再對你說什麼了。 父母要認識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勵和獎賞。如果孩子和父母談話時受到批評,他會感到自己的坦率得到的不是獎勵而是懲罰,這將傷害他繼續與父母直接交流的積
怎麼與孩子溝通 篇5
一、愛心是基礎。
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纔可以教育好孩子。”我非常欣賞這句名言,在教育工作中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而且還關心他們的生活,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愛心能驅使教師以最大的耐心和韌勁克服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挖掘自身的潛能,教師的愛,對學生的發展也是一種巨大的動力,有了這種愛,師生之間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和仰慕心理,從而把這種情感遷移到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上。
二、師生溝通中的口語藝術
語言是人類交往、溝通的工具。師生溝通的藝術實際上也就是師生間的語言交流藝術。爲了適應師生溝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學生的各種差異,教師除了要重視語言的表達內容外,還要重視表達語言的技巧。
(1)幽默
幽默是人際關係中必不可少的“潤滑劑”。人們都喜歡幽默的交談和幽默的話語。具有幽默的教師一走進學生中間,學生就會感到快樂,溝通也就通暢了。
(2)委婉
在師生的溝通中,教師的話雖然完全正確,但學生卻因爲礙於情感而感到難以接受,這時直言不諱效果一般就不好了。如果把話語磨去一些“棱角”,使對方在聽話時仍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許就能既從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老師的意見了。
(3)含蓄
如一爲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介紹一位因犯錯誤逃學剛來報到的學生時說:“由於大家都知道原因,某同學終於在今天回到了自己班級……”這種說法既不傷同學的面子也沒有被全班同學誤解爲包庇,還可以採用“反語”,“模糊”,“沉默”等說話藝術。
三、積極聆聽
聽學生講話時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往往是師生溝通失敗的重要原因。良好的溝通,需要耐心的聆聽對方,瞭解他心中的感受。教師對學生的積極聆聽的態度,可以使學生覺得受到重視並肯定自己的價值,要避免當學生在講話時,急於表達自己的反應,後注意力不集中在對方的講話上,打斷學生的講話等。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例子: 學生:數學對我而言太難了。老師:數學並不難學,你的問題是,第一次遇到困難你就放棄努力了,現在再試試看。這是教師與學生在溝通時不願意先聆聽,急於將學生本來自己需要去解決的問題歸結到自己馬上要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上,這就導致了師生溝通的敗筆。
怎麼與孩子溝通 篇6
1、誘導式。對學生指點開導,循循善誘的談話方式,一般是用於有壞習慣,自覺性、控制力較差的學生。班主任在誘導時,要有恆心、耐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致以行,持之以恆,必要時反覆談,切忌“急躁冒進”、“一口喫個胖子”。特別是對一些後進,頑皮的學生,班主任要“精誠所至,金石爲開”,用愛的潺潺細流滋潤學生的心田,相信變好的一天,會到來。
2、愛撫式。用愛心誠心去喚醒學生,採用溫暖的談心方式,一般適用於雖經努力仍較差的學生、心裏有缺陷的學生、受了委屈及捱了處分有悔改表現的學生,對這些學生班主任要給予安慰和理解,用一片愛心溫暖學生冷卻的心,點燃起心中的“希望之火”,有效的防止“破罐子破摔”的現象。
3、暗示式,選擇適當的時機,運用教育機智寥寥點撥,微微提醒的談話方式,一般適用於偶犯或初犯錯誤又要面子的學生,班主任要寬容學生,相信他們犯錯誤只是“一時糊塗”所致,談話時應有暗示但又不捅破這層“紙”,暗示的談話往往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4、警鐘式。分析嚴重的後果,促進學生感染悔悟的談話方式,一般是用於那些膽大老練,屢教不改,“小錯不斷,大錯不犯”的學生和這類學生談話班主任要措詞嚴厲,態度嚴肅,言之有據,指出這類問題的嚴重性,敲響警鐘,以必要的壓力,使其猛然醒悟,改錯圖新,“敲警鐘”式談話要注意,儘管班主任態度“生硬了點”,也要讓學生感到班主任的愛心,感到改正有望,不要讓學生產生感到被逼進死衚衕的感覺。
5、直入式。單刀直入,就事論事,不扯“破棉絮”的談話方式,一半用於性格外向,開朗直爽的學生。對這些學生班主任要直截了當,快人快語,要言不煩,切忌婆婆媽媽,吞吞吐吐,欲說又止,引起學生的反感。直入式的談話,順應開朗學生的性格,能讓學生感到老師的信任,從而產生向上的動力。
6、筆談式。藉助書信往來,保持師生“心通”談話方式,一般適用於有心理障礙或礙於面子難以在老師面前啓齒的情況,筆談時班主任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首先向學生敞開心扉,更要守信用,爲學生保守祕密。筆談式的談話,可以使師生盡情的談出心裏的想法,又能避免面談某些問題的尷尬,往往是其它方法不能代替的。
怎麼與孩子溝通 篇7
專家認爲,家長首先不要帶着標準答案與孩子討論,因爲人都不喜歡被說服。溝通時,家長應該把80%的時間用於傾聽孩子的訴說,20%的時間用於說教。但很多家長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與孩子溝通時總是在說教,卻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其次,家長的關注要源於真心。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無論在幹什麼,都應放下手中的事,全身心去傾聽,這表示家長很重視孩子的事情,會讓孩子感覺到他很重要。被父母重視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來源,這也讓孩子樂於與父母溝通。
再次,父母與孩子溝通時,要像對待客戶一樣樹立服務意識。因爲父母幾乎每天都在向孩子“銷售”自己的觀點、知識、思想等內容,所以應該考慮怎樣讓孩子高高興興地接受家長“銷售”的東西。家長要做好服務,而不要以權威自居對孩子發號施令。
當家長髮現與孩子溝通不下去了怎麼辦?專家介紹了一種名爲“問號法”的良方———家長的問題不能大而化之,問的問題越具體越好,越小越好,比如“今天的語文課上有什麼收穫呀?”“做數學題的時候碰到什麼困難沒有呀?”……如果孩子實在不想說話時,寧可先暫時放棄,這比追在孩子屁股後面問個不停要好。家長應把溝通的話,用敘述的語言、平和的語調,不帶情緒地說出來,把消極、負面的語言轉化成積極、正面的語言。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應該把80%的時間用於傾聽孩子的訴說,20%的時間用於說教。關注要源於真心,應把溝通的話,用敘述的語言、平和的語調,不帶情緒地說出來,把消極、負面的語言轉化成積極、正面的語言。
怎麼與孩子溝通 篇8
1、孩子的問題不存在重要與不重要之分。孩子提出的每一箇問題都有它的原因,每一箇問題的存在本身就說明了它的重要性。
2、在很多孩子問題的背後,隱藏着許多經歷和期望、恐懼和擔心。我們成年人不應該認爲,每一箇問題僅僅是這個問題的本身而已。
3、回答孩子的問題需要時間需要時間,成年人應該爲他們付出時間。僅僅提供快餐式的回答不能對孩子有所有所幫助,也不能使孩子深入的領會他們所得的答案。
4、很多孩子的問題開始聽上去好像是想要得到一箇具體的就事論事的答案,聽起來多少有點簡單。但是大量的孩子提問的目的 想要在於想得到“間接”的答案。我們成年人只有注意孩子問題中的“自我表露”,才能理解他們的問題—孩子到底想知道什麼。
5、孩子的問題沒有一箇是愚蠢的!如果問題真的多餘,孩子也不會提出來。
6、孩子提出的問題常常是十分嚴肅的討論的開始。懂得讚賞孩子提出問題的人,纔會把孩子視爲平等的對話夥伴。
7、雖然孩子對於很多問題希望得到答案,通常的經驗表明,他們常常在內心裏爲自己找到了一箇答案。當你給出答案的時候,孩子會用他自己的答案和成年人的答案做比較。所以,關切地、友好地向他們提出反問常常不失爲一種好的回答。
8、孩子提出問題,是因爲他們對某事不理解或者對某事有感受,提出問題有助於孩子在行爲方面吸收新的經驗。
9、孩子提出問題說明他們對生活有着永無止境的好奇心。所以,孩子們提出問題不僅有助於幫助他們理解不知道的事情,而且也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
10、孩子的問題常常產生於積極的行動,而不是長篇的說教,所以爲孩子創造機會,獲得更多的行動經歷,對他們是很有幫助的。
11、如果孩子的提問不被大量玩具所困擾,不受大量的媒體影響或者不受到過分的呵護,那麼孩子的提問就可以得到最好的發展。同樣的,也只有生活在孩子能夠有基本安全感的地方,當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能夠呆在他們身邊,孩子的問題才能產生出來。
12、不允許,也不能把孩子提出的“尷尬”問題歸罪於孩子,作爲成年人更應該弄清楚,爲什麼孩子提出的問題使人尷尬、難堪。
13、沒有哪個成年人能夠立即知道每一箇問題的答案,但是成年人必須做出努力,以使孩子能夠自己找到或獲得答案。
14、孩子的問題來自於孩子特殊的思維方式。成年人的任務就是,設身處地使自己進入孩子夢幻式的、充滿圖畫和神話的思維中去。
15、白日夢和幻想是孩子對自己關注的一部分。孩子通常是在這個時候思考他們的問題和答案。所以應該留給孩子在生活中保持夢想和幻想的機會。
16、孩子的問題產生於他們所參與的成年人負責人的生活。市場化的兒童文化,把孩子放到封閉的保護空間了,或特殊的培養機構裏,都不能幫助孩子找到
生活的答案,相反,要讓孩子在與成年人有着穩固關係的、安全的環境中自然成長,才能使他們找到人生的答案。
17、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橫加指責,將導致孩子的思維受到限制。
18、孩子提出問題表明他有興趣研究,琢磨自己和和別人的想法。
19、孩子提出問題是他們有勇氣了解他們認爲重要事情的真實證明,正像《皇帝的新裝》這則童話裏的一箇孩子,是他說出了孩子根本沒有穿衣服這個道理。
怎麼與孩子溝通 篇9
一、要放下權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權利。
二、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適當時放棄那雙充滿“愛”的手,讓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長。
三、父母要以身作則,要知道單純的“言傳”往往很難讓子女發自內心地完全地接受你的教育,只有父母做出了榜樣,孩子才能真正的信服。
四、要能疏導孩子的情緒,尤其是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要積極耐心地幫助其疏導不良情緒。
五、教會孩子溝通的本領,讓孩子主動說話並能正確的表達。這其中,教會孩子自信是最爲關鍵也是首要的一步。
六、常識孩子,告訴孩子:“你真棒”,賞識只要掌握了尺度和方法,那就是最能激發孩子潛能,最有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方法。
七、掌握批語和懲罰的方法,批語和懲罰固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但如果用得好,也是非常具有效果的。
八、給孩子一箇寬容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充分體會你的愛,這是家庭教育最爲根本的一點。
蹲下來,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我們關心兒童世界的一種方式;也營造出一種明主、和諧的相互尊重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放下家長權威的架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讓他們擁有一箇健康快樂的童年。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