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精選10篇)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1

  1、父母要耐心聽,不要急於解決。

  發現孩子爭吵時,只要不是那麼激烈,不會發生過頭現象,不會造成傷害,父母就要耐心聽他們爲什麼事爭吵,做到心中有數,一般不要急於管,讓他們爭吵一會兒,他們把話說完了或是意見統一了,自然就不爭吵了。

  2、先轉移注意力,後冷靜處理。

  當孩子爭吵非常激烈,有打架的趨勢時,父母可先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說:“你的衣服怎麼樣了?”或父母拿件玩具說:“這玩具是誰的呀?”這樣兩方孩子的注意力馬上轉過來看衣服或看玩具,顧不上爭吵了。等他們冷靜下來以後,大人再詢問爭吵的原因。

  3、聽清原因,不要輕易評判。

  父母發現孩子間爭吵,往往不問青紅皁白,開始就說“不要吵了”,“誰吵我就打誰”,或是用恫嚇的方法嚇唬孩子說:“你們都是壞孩子,再呼和浩特我就把你們送公安局去!”這樣做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因爲孩子爭吵必定會有原因,或是誰拿誰的玩具,或是誰打了誰,或是誰不跟誰玩了等等。即使很小一箇原因,孩子也會爭吵起來,所以父母一定要問清原因,不能輕易評判。孩子間的爭吵,反映着雙方關係不協調。暫時有了障礙,只要父母採取調和的手法,說說雙方的優點,鼓勵他們有勇氣承認錯誤,讓他們互相說聲“對不起”,孩子就和好了,父母不要非評個誰是誰非不可。

  4、父母不要急躁,不要橫加指責。

  孩子發生爭吵,必然聲音大,態度不好,父母看,千萬要冷靜聽聽他們爭吵什麼,手裏拿什麼東西,在不瞭解原因前不要橫加指責,各打五十大板。這樣簡單、粗暴地處理,會使孩子產生牴觸情緒。

  5、孩子爭吵,父母要很進行引導。

  對孩子爭吵如果引志不當,會產生消極的作用。因爲孩子心理和語言發展水平有限爭吵大多利用動作方式,難於展開語言爭辯,所以父母要很好地加以引導。比如:“是講道理的”,“說得對”“聽父母說的話”等等,以鼓勵表現好的來誘導表現不好的,這樣會立即奏效。

  6、孩子間相互爭吵,父母要給以正確的評價。

  孩子爭吵,父母一定要以理服人,不要以誰會說,誰的力氣大就說誰佔理。這種不公正的評判,會使孩子是非不分,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以致影響孩子正確認識做人的標準。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2

  1、父母與孩子要坦誠交心。這樣才能瞭解孩子的心境,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出現了問題然後才能對症下藥,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幫助。譬如遇到孩子有些不良行爲時,如上網成癮、抽菸等,父母首先要冷靜處理,不要氣昏了頭。要以體貼、諒解的語氣鼓勵孩子說出原因或心中感覺,巧妙地使用沉默與傾聽,領略孩子談話的要點或弦外之音。由於父母的態度誠懇及友善,孩子會毫無保留地宣泄內心的情感,通過聆聽、對話的方式,父母逐漸引導孩子重新思考問題的核心,共同摸索一箇解決的辦法,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願意接受他,瞭解他和幫助他,當然孩子也就會聽父母的話,改正不良毛病。

  2、要達到良好的溝通,父母溫和的態度很關鍵。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總是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總是以一副威嚴的的面孔對孩子,以嚴厲的語氣與孩子講話,無形中會使孩子產生畏懼的心理,從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還會產生反抗的心理。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還會阻斷親子間的溝通。父母只有以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才能使孩子感到愛和溫暖,才能使孩子願意向父母吐露心聲,才能達到孩子願意接受教育的目的。相反,父母用粗暴野蠻的方式打孩子,就會造成孩子反敢。打孩子是愚蠢的行爲,最終只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打出一箇小霸王,你打他他就打別人。二是打出一箇窩囊廢,他見了誰都害怕。這是家長願意看到的結果嗎?當然不是,所以還是要與孩子講道理,以理服人。

  3、平等相處,把孩子視爲自己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無年齡、無性別、無職位、無地位之分。與孩子交朋友,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要看得起孩子,對他有一種認可的態度,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完美無缺的標準,高出孩子實際年齡的尺度來要求孩子。否則,就會造成孩子對父母懼怕的心理,甚至是存有戒心,那麼他就會敬而遠之,不可能向父母袒露胸懷的。父母只有與孩子平等相處,尊重他的意願,孩子纔會把你當作真正的朋友,願意和你分享他的憂愁,也纔不會壓抑和膨脹。父母才能給孩子真正的朋友感覺,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纔是真正的力量源泉,父母給孩子的愛才能永遠不衰竭,成爲孩子向上的精神支柱,成爲孩子心靈的永久歸屬。《中學生心理》雜誌一篇文章中寫到,94,5%的網癮青少年對父母產生敵意,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陶然主任,在收治641例網絡成癮青少年臨牀心理分析報告中指出:青少年網癮的影響因素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其家庭因素的影響爲主要的。調查發現:46%網癮青少年在童年期受過重大生活的創傷。94,5%的孩子對父母有敵意,52%的孩子評價父母缺乏溫暖和理解。孩子對父母有敵意怎麼會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呢?

  4、和孩子交流時要多傾聽、少說話。許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總是自己說讓孩子聽,特別是當孩子在某一箇問題上申訴時,家長就以翅膀長硬了爲理由,堵住了孩子說話的機會,而這樣的交流,實際上是家長給自己設置了與孩子溝通的障礙。如果家長要瞭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就應當多讓孩子說,既算是孩子真的犯了錯誤,父母也要靜下心來,以同情與認同的態度,站在孩子的立場讓他傾訴,不要打斷孩子的說話,加插自己的意見與批評,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發後,煩惱自然就會消失一半。這樣做不但可增進親子溝通的感情,也可以讓孩子明白,當遇到任何煩惱時,回到家裏都會得到父母的體諒和支持。這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當然,孩子也更願意在這種安全感中多與父母交談和溝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傾訴給父母。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3

  其一,自己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孩子一週回去一次,我們當家長的儘量少玩手機,少看電視,如果監督孩子做作業,會更好。當然這個監督,不是看着孩子,你那樣好像監視犯人,小孩子不自由,而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孩子做多少作業。如果孩子做作業,你去玩手機或看電視,小孩子也會偷偷的模仿,或者心不在焉,反正不能全心的投入學習。

  其二,語言要少而精,要點到位。

  如果孩子有問題,一定要點出來,不拖泥帶水。孩子最喜歡精煉的語言,不要嘮嘮叨叨的沒完,而要抓到點子。如果一直在說,就會適得其反,孩子不願意接受你的絮叨,而思想與行爲產生牴觸。

  其三,不要總是說成績。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成績,先從生活小事入手,先誇誇孩子,然後再接入正題。問孩子成績的時候,要幫助孩子分析其原因,怎樣退步的,根源在哪裏。

  其四,要對孩子的心靈有所觸動。

  要打動孩子的心,就要針對初中孩子的特點:由於身體急劇變化,他們感到已長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並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不少情況下開始對師長表現出不馴服,要來成人尊重他們的意志和人格。但因爲處在轉折時期,思想和行動還未脫稚氣,所以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常常充滿矛盾,很容易自以爲是。因此你的語言要能和孩子的語言形成共鳴。

  其五,要瞭解孩子。

  認真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擺正孩子的位置。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心理、學習上存在的困難、疑惑和障礙,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使孩子能夠愉快地、努力地,在老師指導下學習。至於孩子學習成績如何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一味地埋怨孩子,恨其不爭,憤其不進,這樣反而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壓力過重,出現心理異常現象,往往適得其反。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4

  真誠地作出反應,表達父母的真實感受。

  真誠地作出反應,而不是敷衍,真實地表達父母的感受,而非得只有訓導。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語調暗含着一種態度,它同談話的內容同樣重要,從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還比內容更重要。想一想我們是用怎樣的語調來同自己的朋友交談的,我們對孩子又是怎樣說話的,是否居高臨下了,生氣時是否對孩子叫喊了,漸漸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變成了你說話時的“正常聲音”了?另外“身體語言”不可忽視,據美國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在所有的影響力中,語言佔7%,音調佔23%,表情及肢體動作各佔35%,可見其作爲溝通工具的作用。

  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有衝突時也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麼時機是適合談話的呢?生理規律告訴我們,下午5點-7點是生理活動最低點,迫切需要補充營養,恢復體力。所以,孩子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時是不易談嚴肅的話題的,因爲一天下來的疲勞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晚飯過後,心情逐漸開朗,這是比較好的時機,找到孩子的興奮點,父母便可潤物細無聲地轉達其觀點了。衝突也許在所難免,原則是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批評不是攻擊,,批評只對事不對人,用建設性的意見代替批評,將批評轉化爲希望,這纔是批評的最終價值之所在。

  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是需要父母幫助的,父母給出的指導要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興許就化解掉了。通過討論方向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會顯得清晰、明朗,這都有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5

  問小不問大

  很多父母愛問一箇很大的開放性的問題,比如“你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其實,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非常大,孩子不會跟大人似的給出一箇總體評價,他們有的是具體的感受,比如被老師批評時很難受,跟小朋友玩得好又覺得很開心。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裏,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心情。這種宏觀的問題讓孩子很難回答。還有的父母會問今天學了什麼,這也是一箇非常宏大的問題。孩子在園裏有好多活動,不同的課有不同的內容,孩子該從何說起呢,這無疑給孩子一箇難題。所以父母要從小處着手,比如問孩子,“今天有畫畫課嗎”,“畫了什麼”,這就是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孩子容易回答。

  不否定,只同理

  在跟孩子溝通時,家長習慣於對孩子的行爲直接作道理上、規範上的評價和糾正,總覺得這是教育,這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其實,這也會讓孩子不願跟父母說話。楊謹老師說,要先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以同理的姿態跟孩子說話,溝通就不會變得費勁。比如孩子回來說今天中午有個小朋友老做鬼臉,擾得自己沒睡好覺。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否定孩子說,那是別人的事情,你不用管人家的事,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說了,父母也失去了瞭解孩子的機會。如果換一種方式,問一問孩子那個小朋友爲什麼會那樣呢,你當時在想什麼呢……那麼孩子可能就會一直往下說。只有孩子願意說,溝通才能延續下去。

  從別人的故事開始

  父母想瞭解孩子在外面的表現,可以先問孩子有關小朋友的情況,比如今天甜甜來幼兒園了嗎,你跟她做什麼遊戲了。孩子聽到這樣的問話,會自然地說起別人的故事,甚至還會滔滔不絕。因爲孩子在說自己的故事時,會時刻注意父母對自己行爲的態度,是認可還是反對,這事關他在這個家庭的生活質量,而說人家的故事總是更安全一些,不會招來任何說教和指責。趁孩子說得起勁,父母再慢慢地引向自己孩子的故事,問問他做了什麼等問題。通過這種方式,父母就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裏發生的大概事情了,也有助於瞭解自己孩子的情況。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是楊謹老師非常強調的溝通方式。她認爲蹲下來,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父母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蹲下來也意味着家長放下權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用愛與尊重作爲引導。蹲下來不僅僅是從身體上蹲下來,而是從心理上蹲下來,瞭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獨特性,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思想。

  父母爲什麼蹲不下來呢?

  “這跟父母對孩子的愛的份量和自身的同理心有關,有些善於溝通的父母,善於捕捉溝通過程中的一些細微信號,就容易做到真正地蹲下來。”有些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兇巴巴地跟孩子說話,這是爲什麼呢?“這樣的父母往往是自己內心有一箇很大的痛楚,自己也不願意去碰觸,看着孩子的某些情緒,自己就僞裝一箇堅硬的外殼去對待他們,因爲他不知道怎麼用柔軟的方式去面對孩子的柔軟,他們內心也怕被擊倒。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自己小時候也未曾被父母蹲下來對待過。他會沿襲父母對待他的這種方式。有些孩子從小是被父母打大的,到了他爲人父母的時候,就自然啓用父母曾經的做法。”

  那麼父母又怎樣才能真正蹲下來呢?

  父母想真正蹲下來跟孩子說話,該從何着手呢?楊謹老師建議父母開啓自己個人的心靈成長之旅,梳理自己。現在社會上心靈成長類的書籍和工作坊都很多,如果父母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不妨嘗試走進心靈成長工作坊,或走進心理諮詢室,讓專業人士幫助梳理整合自己的一生,明白自己這一生是怎麼走到今天的,自己小時候有什麼遺憾,有什麼未完成的願望,內心深處有什麼渴望,思考怎麼能更好地發展自己,怎麼更好地面對孩子。

  但現在很少父母會在自己的心靈成長方面去下工夫,而是花很多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比如報興趣班,參加各種才藝考試。但其實這裏有一箇簡單的道理,自己內心是一條幹涸的河流,怎麼可能勻出水來供給別人。給孩子的愛也一樣,自己內心都沒感受到愛,因爲工作、家庭時常被煩燥困擾,怎麼能給孩子高質量的愛呢,自然地蹲下來、溫柔地對待孩子就變成了一件難事。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6

  一、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箇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喫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爲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忙爲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 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三、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箇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閒談,朋友聚會等等儘量少在家中接待。還有,就是要創造和睦、祥和、穩定的家庭氣氛,父母不要經常打架、吵鬧,影響了孩子的心理發展。

  四、無條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薰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 母首先要做到。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點,儘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 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五、多讚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讚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瞭解、欣賞、讚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讚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7

  年輕父母要學會巧妙地問

  選擇時機問:有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會處於變化狀態。比如看到孩子鬱悶不樂時,你可以問:“寶貝,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了嗎?來,和媽媽說一說,看看媽媽能否幫助你。”“喲,誰惹我的寶貝不開心了,來告訴媽媽,我聽聽什麼事。”“孩子,遇到困難了嗎?媽媽看你有點不高興呢,說說好嗎?”“嗬,寶貝,看你這個高興勁,遇到什麼開心的事了,和媽媽分享一下好嗎?”“孩子,媽媽看你心情不錯,肯定有什麼令你開心的事發生了,說說吧,讓媽媽聽聽唄?”像類似的時機,需要年輕父母平時細心觀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問的時機選擇。相信你合理的問會讓孩子敞開心扉,把心事告訴你。

  巧妙地反問: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遇到很多不解的事,總會跑來問媽媽,如果你總沿用以前的方式——有問必答,很容易讓孩子養成思維懶惰現象。特別是孩子進入一年級以後,在學習中表現的更爲明顯,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會請求媽媽給答案。爲了鍛鍊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你可以巧妙地反問孩子:“寶貝,你再把剛纔的問題重複一遍好嗎?”(這是讓孩子加深對問題的印象)“寶貝,剛纔的問題你怎麼想?”(把球踢給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寶貝,你剛纔回答的不錯,媽媽再補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勞讓給孩子,有利於增強孩子主動思考的自信。)

  請教式提問:這種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輕父母謙虛的一面,用你的謙虛榜樣來影響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組裝玩具,你可以問:“寶貝,爲什麼要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地方呢?”“寶貝,你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訴媽媽嗎?”比如看到孩子在閱讀(只是概略式閱讀,孩子目前還不能完全獨立閱讀)可以這樣問:“寶貝,能給媽媽講講你正看的這個故事是什麼大概意思嗎?”“寶貝,圖中的這個人做什麼呢?能給媽媽講講嗎?”“寶貝,剛纔動畫片中某某爲什麼要這樣做啊?能給媽媽說說嗎?”像類似請教式的問,可以讓激發孩子表達的興趣,或者展開想像,或者主動思考。

  引導式發問:在時間意識培養的過程中,經常要用到引導式問,這種引導式問,並不說出孩子即將要做的事,避免每天總是重複性追問,讓孩子產生聽覺疲勞,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每天寫作業時,總會直奔主題:“爲啥還不寫作業去?”“到了寫作業時間,你還沒完沒地玩兒?快去寫。”但如果你用引導方式來提醒孩子,效果會截然不一樣,比如你可以問:“寶貝,能告訴媽媽現在幾點了嗎?”“寶貝,再過五分鐘,你應該到做什麼事的時間了?”“好樣的,你能夠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真是了不起呢,媽媽相信你能認真執行作息時間內容的,加油!”看,這裏是不是沒有提作業一詞?而是讓孩子主動思考,然後做事呢?

  迂迴曲折問:有時孩子本來已經從你這裏獲得過問題的答案,但是由於不願意主動思考,而是想坐等你給答案,爲了避免孩子思維懶惰現象,你可以採取這種方法。比如孩子提出問題後,你可以這樣問:“寶貝,這個問題的答案,媽媽以前告訴過你,現在想一想,媽媽以前怎麼對你說的,好嗎?”“寶貝,這個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怎麼講的?給媽媽講一講好嗎?我也想聽聽呢。”“寶貝,這個字以前媽媽告訴過你讀音,現在我給你組一箇詞,你肯定一下子就想起來了,試試,好嗎?”象類似的問,會減少孩子對你的心理依賴現象。當然這需要你保持足夠的耐心,並且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不要用責怪面對孩子。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8

  家長配合老師

  1、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師關係比較融洽。那麼你就要重點培養子女的學習作風,培養學習的認真程度。毛主席說過的話,“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一箇學習中等,但是學習穩健的學生,往往在最後關頭,能夠衝出去,成爲一匹黑馬。這樣的學生,最忌諱家長一直讓他趕超別人。同時這樣的學生,往往還有些特長,也要積極鼓勵。一箇有突出優勢,其他方面都能達到中等的人,是最有競爭力,最有前途的人才。

  2、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師關係一般,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生。那你要認清這個殘酷的現實,你的子女可能很有才,但卻不是當前教育體制的寵兒。在這個環境下面,他不可能名列前茅了。一味地逼迫,會讓他越來越差。和子女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僵,會把自己弄成了子女的對立面。對於這樣的學生,家長要找出他適應的那些方面,加以鼓勵,冷處理那些不 適應的地方。不能用批評的方法。處在鼓勵下的學生,往往會逐漸往上走。

  3、如果你的子女是下游,或者成績名次象過山車一般不穩定。這樣的學生肯定不是學習努力的學生了。這樣的學生千萬不要給他樹立標杆,跟他說,誰誰誰怎麼樣, 他是不可能一下子追上什麼人的。要求他追,反而會加大他的挫折感。 要把重點放在培養他平和的心態上面,化解他的偏激觀點,儘量找出他的特長,爭取在一箇地方取得超過其他同學的突破。不要牢騷,不要埋怨,學習部分重點掌握基礎知識,穩定住成績。如果請家教,也不要做難題,能夠把基礎知識和作業題做好,就可以大加鼓勵。

  4、如果你的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已經名列前茅,那麼你一定不要在子女的學習上過多的下功夫。子女已經是坐上了順風船。再用力,結果往往會欲速則不達,你需要做的是培養學生經受挫折的能力。很多學習相當優秀的學生,經不起一場考試的失敗。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學習再怎麼好,也不見得場場必贏。我有一箇大學的同學,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是一到考試的時候,右胳膊就不能動彈。神經出現問題。究其原因,是一次考試考不好的後遺症。 還有一箇需要注意的是,應該鼓勵和學習中等的同學交流。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和學習比自己好的同學來往,其實這是個誤區,那些學習中等的同學,往往在其他方面有長處。我們國家已經處在一箇轉型期了。單純靠學習成績在社會上無法立足。也不能保證她或他將來的人生幸福。重點培養穩定隨和的心態,避免高分低能,是最重要的。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9

  結合孩子的特點進行溝通

  在上初一之前,與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列舉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初中學習的重要性,鼓勵孩子,並表達一下做父母的期望。 很多孩子剛步入初一,經歷了辛苦的小升初,都會出現鬆懈的情緒。所以父母一定要幫助他明確目標,爲他鼓勁。

  1、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父母不能成爲孩子學習的柺杖,遇到孩子不懂的問題,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引導他自己動腦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勞。

  2、對孩子的教育儘量是單獨的,談話性的,避免公開的申斥。

  孩子在十幾歲的年齡,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強。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儘量避免在公開場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師和同學的面前。

  3、多跟老師交流,隨時關注孩子的變化。

  但要跟孩子說明,自己只是關心他,願意幫助他解決問題。不是想監視他,不是不信任他。 引導孩子結交積極上進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除了父母和老師,朋友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問題,孩子不願意跟父母和老師交流,更願意與自己的朋友分享。一箇好的朋友可以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健康的成長。

  4、改變只說不做的教育方式。

  儘量避免蒼白的說教,而是身體力行,爲孩子做出表率。 對孩子一定要嚴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過於隨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切忌不要總是在孩子耳邊講,自己怎樣爲他付出,拿自己小時候與他對比或拿別的孩子與他對比。這樣做,只能招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論事,具體的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埋怨,比較。

  在孩子成績下降的時候,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鼓勵。孩子的成績下降的時候,一般自己已經很傷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爲家長,應該表示關切,鼓勵他,幫助他樹立信心,幫助他具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責備會疏遠他與你的距離,以致今後出了問題,也不會再主動拿出來與父母協商。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篇10

  其一,要學會傾聽。

  不要怕孩子嘮嘮叨叨,有些家長和孩子關係不太好,就是不願意聽孩子說話。有時候,單單傾聽就夠了。孩子有的敘述是一種情感的宣泄,當他有機會毫無保留地把負面的東西一吐爲快之後,他的理智就會重新迴歸。而你並不需要做什麼,他已經有力量去面對原先可能難以面對的問題。其實我們有時候自己也知道,當我們把心裏的委屈,跟別人說的時候,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放鬆,有時候別人不給我們意見,我們就有了相應的對策。

  其二,要學會理解。

  孩子是昨天的我們,當他意見情況的時候,要想我在當年會怎樣做,設身處地的爲孩子着想,然後再給孩子提出相應的策略。

  其三,要說。不僅要聽,要理解,還要傳遞出自己的語言。

  有位家長說:“大事的取捨方面,我發表我的意見,供孩子參考。”就是說,你要直率地表達你的觀點,但是你只是參謀,孩子的人生最終要由他自己去面去承擔。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關愛每一箇孩子,就是善待我們的未來,我們不能懈怠。只要我們從關心孩子的角度,注重孩子的細節,即使孩子考不上什麼名校,也可以是一箇響噹噹的人。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