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相關的演講稿(精選3篇)

長征相關的演講稿 篇1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八十週年,回顧紅軍長征的艱苦歷程,我們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少年,更是感觸頗深。我的家鄉——古藺縣太平渡,到處傳頌着當年紅軍的故事,因爲她是紅軍長征途中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紅軍曾從這裏幾次渡過赤水河。

  在每天每人喫三兩毛糧的艱苦長征中;天險激流與雪山草地的惡劣環境下;在前截後追的強大敵人面前,憑着堅強的信念,無畏的精神,無比的辛勞,戰勝了隨時可能出現的生死考驗。如果說,紅軍長征是中國革命的一次關鍵舉措,那麼,四渡赤水則是長征中關鍵的關鍵。沒有長征北上抗日,中國革命的勝利就要推遲。同樣,沒有四渡赤水調動了敵人,長征的勝利也不是那麼的容易。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戰略戰術上的得意之筆,是古今中外戰爭史上調動敵人,牽制敵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可說是絕無僅有。古藺是一塊光榮的紅土地,七十年前,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舉行了千古壯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赤水河畔譜寫了“四渡赤水”的英雄史詩。“四渡赤水”期間,紅軍三次轉戰古藺,途經太平、二郎、雙沙等66個鄉、38個場鎮,歷時54天。在太平渡和二郎灘等渡口進行了二渡和四渡赤水,在雙沙召開了遵義會議後第一次由毛澤東主持的政治局會議,發佈了《告全體紅色戰士書》,在二郎鎮開倉分鹽,救助勞苦百姓……赤水船工搖櫓撐船。太平、二郎百姓下門扛木幫助紅軍渡河,純樸的山民冒着生命危險救護紅軍傷員,張二婆收養了賀子珍在雙沙生下的孩子,二郎灘人用郎酒勞軍,全縣有八百熱血男兒隨軍北上,爲共和國的誕生立下了不朽功勳。紅軍業績千古流芳,古藺人民永誌不忘。

  事實上,長征它體現出一種精神,向我們昭示,古藺七十萬人民將發揚紅軍光榮傳統,以紅軍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向貧困宣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展望二十一世紀,我們深信,古藺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古藺這塊紅軍走過的熱土,建設得繁榮富強,赤水河一寫會再度輝煌!

長征相關的演講稿 篇2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縱橫11個省,長驅二萬五千里,排除萬難,勝利到達陝北。光陰荏苒,一晃70年過去了。70年前的長征,紅軍表現的英勇是史無前例的。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副無比壯麗的歷史畫卷,是人類軍事史上一個空前的奇蹟,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壯舉。是一部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他們是作家,他們也是戰士。60年前,侵略者的鐵蹄踏上祖國的土地,燒殺搶掠。面對敵人,他們毅然拿起武器。在戰場上,他們用刀槍與敵人勇敢戰鬥,同時拿起筆,記錄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捍衛尊嚴的壯舉和侵略者的可恥失敗,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激勵着後人。他們是抗戰的參與者、記錄者。

  看!在抗日戰爭的沖天烈火中,他曾櫛風沐雨,九渡黃河。冰川崩裂,下臨深淵,步履於上,其峻,其險,令人神魂驚悚;特別震撼我心靈的是黃河如瀑布懸空而下,洶湧激發,奔騰澎湃。望着滾滾波濤,橫流直瀉,其神魂,其氣勢,使他爲之心胸開闊,仰天長嘯。黃河,母親的河流,中華民族發祥之地:巍巍然、浩浩然、蒼蒼然、穆穆然!

  記得有一次向黃河下游前進,平原烈火,炎天如焚,策馬飛馳,千萬支紅纓槍如森林矗立,無數條地下道似星羅棋佈。他在南宮見到鄧小平政委。在一間高大而陰涼的大廳堂裏,鄧政委與美國人卡爾遜就國際形勢進行了精闢透徹的分析,通達的議論。侃侃而談,語驚四座。一箇中國人震撼了一箇美國人的心靈,竟然造就了鄧政委的人生的轉折點。若干年後,卡爾遜在他的一部書裏這樣描寫鄧小平:“……他矮而胖,身體很結實,頭腦靈敏。一天下午,我們討論了國際政治的整個領域,他掌握情況的廣度使我喫驚。有一條新聞弄得我目瞪口呆,他說:‘去年,美國向日本提供了他們從國外購進的武器的一半以上。’‘你能肯定嗎?’我問。我知道美國人民會拒絕把戰爭物資賣給一箇侵略國家的。多麼極端的無知啊!‘是的’。他肯定地對我說,‘消息的來源是美國的新聞電訊’。我很尷尬,我說:‘必是電訊搞錯了’。”但是,事實畢竟是事實,美國人以大量鋼鐵供給日本製造彈藥、武器。鄧小平英明遠見,剛果決斷,其氣之壯,迢逾黃河。

  你瞧!在黃土高原之上,延安鳳凰山下,毛主席幽深的小屋裏,在燭光閃爍之中,是毛主席交給他到華北敵後去的任務。正是這一次,他乘着皮筏,一轉眼間乘風破浪,橫渡黃河。出發之前及歸來之後,他都見到了毛主席,在與毛主席交談的過程中,他深深地感受到主席運籌帷幄,縱橫捭闔的偉人神韻。主席深思熟慮,部署全程制定游擊戰的戰略,確立持久戰的大局,使得延安成爲革命的燈塔,指引着中國革命如黃河一樣滾滾向前。

  如今斗轉星移,旭日東昇。在危難時黃河發出怒吼,激勵人心,在新生時,黃河發出歡唱,開天闢地,一箇新中國在地球上光輝閃耀,燦爛奪目。

長征相關的演講稿 篇3

  每當五星紅旗隨太陽一同升起,耳邊又響起雄壯昂揚的《義勇軍進行曲》,總會令我激動不已,每當這時候,我就會想起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一位小女孩天真地問父親:“紅軍爺爺長征時爲什麼不喝健力寶,爲什麼不喫巧克力呢?”對於他們,長征已成爲一箇老外婆的傳奇故事。然而隨着歲月流逝,它以越來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衆多的人們到長征路上去追尋,去思考。一位重走長征路的年輕軍人寫下了這樣的詩名:

  “地址都成了遺址,笑容都成了遺容;“長征是他們的苦難,苦難是他們的光榮。”

  就在那段風雨如晦的歲月,30萬紅軍經過長征,只剩下了3萬,而他們活到今天的,已不足300人。但這用無數生命寫下的英雄史詩,已成爲中國革命和人類歷史上一座高聳入雲的豐碑,一段永不磨滅的鐵骨精魂的回憶。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萬中央紅軍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而被迫突圍西行,開始了“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長征。這時候,遠隔千里的蔣介石指着地圖狂妄地叫道:“他們是走向深淵,走向死亡!”短短的一年後,當他面對追獲的一大堆爛草鞋的時候,他不得不承諾,這股頭戴紅星、足踏草鞋的鐵流是不可阻擋的。

  在長征中,有這樣一箇故事:一位紅軍將領的母親,在當地要飯,聽說兒子在部隊當官享福,便氣沖沖找上山去。隊伍正好開飯,老人看到的是清水煮的樹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帶。她流淚了,提起籃子將自己要來的生芋頭全部倒進了鍋裏。就這樣,竟成爲將士們難得的一頓美餐。爲了歡迎這位母親的到來,戰士們演唱了自編的《牛皮腰帶歌》:“牛皮腰帶三尺長,草原荒地好乾糧,熬湯煮菜別有味,端給媽媽來品嚐。”老媽媽掛滿淚花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這些可親可敬的戰士面前,她怎能不爲之動情,爲之自豪?還有一次過草地,一位在戰鬥中剛剛入黨的警衛員,爲了搶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獻出了年僅18歲的生命。當他漸漸沉下去的時候,手裏緊緊攥着一塊白洋,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黨費。

  長征中,這樣的事情幾乎天天都有,然而隊伍每天都在頑強地向前,向前……美國著名作家索爾茲伯裏驚呼這是前所未聞的神話。而遠涉中國的西方記者斯諾,則把這稱之爲“東方魔力”。令他們不解的是,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着紅軍創造了這一驚心動魄的奇蹟?其它很簡單,就是頭頂上那顆鮮紅鮮紅的紅五星以及它射出的那熠熠生輝的希望之光。這正是千百年來我們所固有的,具有強大凝聚力、鼓舞力、戰鬥力和創造力的民族精魂。從孟子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倉”;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吉鴻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歷史雄辯地證明:“民族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在即將邁入新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民族又開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長征。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將會以更新、更美的形象昂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並以此告慰長征路上那二十幾萬不屈的英魂!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