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勢在演講中有什麼作用

  手勢與姿勢在演講中舉足輕重,那麼手勢在演講中又有什麼作用呢,下面小編爲你整理手勢在演講中的作用,希望能幫到你。

  手勢在演講中的作用

  手勢是指人類用語言中樞建立起來的一套用手掌和手指位置、形狀的特定語言系統。

  手勢作爲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肢體語言,有着其獨特性與重要性,其中包括通用的,如聾啞人使用的手語。還有在特定情況下的該種系統,如海軍陸戰隊。當然在特定的場合或是帶有表演性質的時候,手勢更是有講究並且是多種多樣的。

  演講又叫講演或演說,是指在公衆場所,以有聲語言爲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爲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

  上面提到,演講中要有體態語言爲輔助手段,那麼我認爲,手勢在演講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因爲手勢人在演講中使用最多、動作最大的要算手勢了。因爲它可以隨着內容的需要向上、下、左、右、前、側各個方向揮動。而且在同一個方向還可以有手心向上、向下、向內、向外之別。還可以用拳。手勢可單手,可雙手。這些都沒有機械的規定。

  一、手勢在演講中的重要性:

  手勢在演講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它們又有多重要呢?

  1、演講中適當的手勢可以增強言語的可靠性與言語的力度,更有力的表達出自己想說的,使得自己的的演說看起來更加精彩與生動,吸引觀衆的目光和注意力,最終更好地達到演講的效果。

  2、因爲手勢是人類進化歷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際工具,所以是先於有聲語言的。且手勢語在當時的交際中,使用頻率之高,範圍之廣,非今日可比。 其重要性猶如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羅馬的政治家、雄辯家說過:“一切心理活動都伴隨着指手畫腳等動作。雙目傳神的面部表情尤其豐富,手勢恰如人體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甚至連最野蠻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華講學的心理學教授與一羣聾啞兒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歐美流行的手勢語言同他們順利交流。事後,這位教授風趣地說:“用手勢語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勢比劃更方便、更省事。”   3、手是人體敏銳的表情器官之一。手勢是體態語言的主要形式,使用頻率最高。由於雙手活動幅度較大,活動最方便、最靈巧,形態變化也最多,因而,表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最強,最能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刻、優美得體的手勢動作,能產生極大的魅力,激發聽衆的熱情,加深聽衆對演講內容的理解,使演講獲得成功。

  4、演講中,自然而安穩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平靜地說明問題;急劇而有力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昇華感情;穩妥而含蓄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表明心跡。

  那麼,綜上所述,演講中手勢所發揮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也更加不一般。

  演講者的手勢動作

  1、表情:用手勢表達思想感情,使情感表達得真切、具體、形象,渲染作用很大。如高興時拍拍手,悲痛時捶胸,憤怒時揮舞拳頭,悔恨時敲前額。翹起拇指或鼓掌表示欽佩、讚揚;雙手攤開表示真誠、無可奈何;手摸後腦表示尷尬或不好意思;揮手用力下砍表示堅決果斷的決心或態度;見面時伸手,手掌向前伸,手心向上,胳膊微曲,與別人緊握表示友好和歡迎等。表情性手勢是演說人內在情感和態度的自然流露,鮮明突出、生動形象地表明自己的觀點、情感,能給聽衆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西方政治家在一些盛大的羣衆集會上演講之前,面對熱烈鼓掌的廣大聽衆,他們往往會用雙手舉過雙肩,手心向外,向聽衆搖擺,表示對聽衆的歡迎致以禮貌性的謝意,以及懇請聽衆可以停止鼓掌,以便他開始演講。表情性手勢語在演講中運用得最多,其表現方式和涵義也極爲豐富。

  1917 年 5 月 14 日,列寧在演講臺上,時而來回走動,時而有力地揮動雙臂,時而俯身,那激昂的聲調,適當的動作,給人以無盡的感染力。對無產階級革命必勝的信心,對人民的愛,對敵人的蔑視,是他演講時激情和力量的源泉。因而在演講中,他總是那麼熱情洋溢、精神振奮。列寧的演講,列寧的激情,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的成份。他不以美麗的詞藻來譁衆取寵,不以無病呻吟來博取同情,而是以自己堅強的信念和執着的追求以及對是非功過的正確認識來激勵、鼓舞羣衆,號召他們起來鬥爭。

  2、達意:用手勢表明具體內容,直接指示了演講者要說的事物,或者表達特定含義。如招手錶示過來;連連擺手表示反對或不要;揮手錶示再見或叫人走開;用手指自己表示談論自己及其有關的事等。又如,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曾多次爲黨政軍幹部作演講,他把內容歸納爲一、二、三、四或甲、乙、丙、丁,並且邊講邊用右手扳着左手指,一箇一箇地數,其手勢語含義直截了當。當說到“你”、“我”、 “他”,或者“這邊”、“那邊”、“上頭”、“下頭”等等,都可以用手朝相應的方向指一下,給聽衆以實感,讓人明白其中的意思。

  再如,列寧在演講時善於運用富有感染力的手勢。當起義的工人、士兵攻下冬宮之後,列寧快步登上講臺。他面向臺下羣衆,就像大樂隊的指揮,身勢稍向前傾,右手掌向前果斷有力地推出。沸騰的冬宮頓時鴉雀無聲,列寧震盪環宇的聲音開始傳向世界……列寧的這一手勢,使人民羣衆看到了前進的方向,感受到了巨大的力量。多少年來,人們一看到或想到這一形象,就會對列寧油然而生敬意。

  在特殊情況下的手勢,如聾啞人的啞語、交通指揮、行業隱語、裁判等,人們往往藉助手勢來表達特定的含義。但這種手勢語,只能指示聽衆視覺可及範圍內的事物和方向。視覺不及的,不能用這種手勢語。

  3、描摹:藉助手勢描摹事物的形象或狀態,給聽衆一種形象的感覺。例如,表示事物很大時,用雙手合成一箇大圓;表示高興時,手向上抬;表示彈力強時,手慢慢壓下去並快速抬起;進行愛國主義宣傳,號召大家要爲偉大祖國獻出一顆火熱的心,可以做雙手捧物的姿勢等。描摹性手勢能使所表達的內容更形象、更生動,易於讓聽衆看後領悟。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