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中的手勢語言

  手勢語言有多種複雜的含義,一般可分四類,表達演講者的情感,使其形象化、具體化的手勢爲情意手勢,也叫感情手勢。表示抽象的意唸的手勢叫象徵手勢。模形狀物,給聽衆一種具體、形象感覺的手勢叫形象手勢,也稱圖示式手勢。指示具體對象的手勢稱爲指示手勢。有人總結,常見的演講手勢有上舉、下壓和平移等幾類,各類中又分單手、雙手兩種。每種又可以作拳式、掌式、屈肘翻腕式等。手向上、向前、向內往往表達希望、成功、肯定等積極意義的內容。手向下、向後、向外,往往表達批判、蔑視、否定等消極意義的內容。如空中劈掌表示“堅決果斷”,手指微搖表示“蔑視”活“無所謂”,雙手攤開表示“無可奈何”等等。右手緊握拳頭從上劈下表達憤慨、決心。

  講話的手勢大有講究,但不是靠閉門造車“設計”出來的,而是在講壇上,隨着演說的內容、聽衆的情緒、場上的氣氛,在演講者情感的支配下,自然而然“噴射”出來的。至於選擇單式手勢還是複式手勢,則要看內容的要求,會場的大小,聽衆的多少,表情達意的強弱而定。手勢語言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規定的角度,不受先人的制約,也無需“導演”的引發。它象體操動作一樣,絕不是用一箇模子套出來的,它需要自己創造。但對於初學者總會有一箇模仿的過程,如聽演講、看電影時,注意揣摩,作點“積累”,這樣在演講時就可以順手拈來了。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