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三分鐘演講稿(精選3篇)

重陽節三分鐘演講稿 篇1

  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三(3)中隊的diyifanwen。今天我的講話題目是“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尊老愛幼新風”。

  同學們,你們都應該知道重陽節吧!——對,在我們的語文課本里,曾經學過好幾篇關於重陽節的詩篇呢!比如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課本里我們知道了,重陽節是在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在我國古代思想中,“六”爲陰數,“九”爲陽數,九月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漢初皇宮中,每年的九月初九,都要佩帶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時,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因此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很多。據說重陽節從漢朝初就有了。那時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饞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皇宮,賈姓宮女又將此習俗傳入到民間。到了東漢,民間在該日又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以後到了唐朝,文人墨客們寫了很多登高詩,其中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則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當然,古人的登高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時還有喫“重陽糕“(一種九層糕)、賞菊飲菊花酒的習俗。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爲昌盛,時間也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經很普遍。“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想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因爲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這些習俗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的中就有記載。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重陽節這個傳統的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定爲老人節,從而將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爲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同學們,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的就是這層意思:尊敬、愛護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時也要象對待自家人那樣去尊敬、愛護別的老人和小孩。最近,從新聞媒體討論的話題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該不該給老人讓座?”“怎樣做一箇可愛的上海人?”這些活動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設和塑造一箇具有高度文明、能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項內容。作爲生活在這座大城市的我們,更有義務爲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觀地說,經過改革開放和精神文明建設,良好的社會風氣已經逐漸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爲受到大家的譴責。反省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學生在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又做得怎樣?我不想對你們的過去予以評價。但是,在重陽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全體同學是否想到,該如何爲我們家的老人或者社會上的老人做點什麼呢?希望大家考慮一下。當然,學校政教處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節後作個統計,看看我們的立達學生在老人節裏爲社會、老年人都做了些什麼。

  我今天的國旗下的講話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重陽節三分鐘演講稿 篇2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來自初 班的,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在這丹桂飄香、金風送爽的日子裏,我們又迎來了中國人傳統的節日“重陽節”,重陽節本是古代人祭祀活動所演變而來,可追溯到先秦以前,據《呂氏春秋》記載,那時人們在秋天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與祖先,祈求健康平安。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詩人王維用這樣的詩句描繪了這一節日,古代的中國人在這一天要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喫重陽糕、飲菊花酒、家人親友歡聚一堂,其樂融融。重陽節包含長久長壽的意思,推崇人們尊老敬老。我們不僅要在這一節日向老人們表達感激和祝福之情,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老、敬老、從點滴小事做起,可以在平常替他們多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多照顧他們,抽空多陪他們聊聊天,給他們帶去快樂。從而體現出對老人的關愛。“百善孝爲先”我們應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展現我們青少年積極進步的風貌。

  謝謝大家!

重陽節三分鐘演講稿 篇3

  各位老師、同學: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繼承中華傳統美德,樹尊老新風。

  國慶節的喜悅還在繼續,安靜的心情釋放着心的微笑。轉眼又到九月初九重陽節。自古以來,九月九就是思唸的節日,古詩有云: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古代人在重陽節思念之情,在古代重陽是團圓的日子,因爲不能團圓,在外的詩人心中思念家中的兄弟親人,寫下了傳世的詩歌。思念之心,字字顯露真情。現在我們國家給重陽節賦於新的寓義,這一天定爲老年節,我國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一樣,慢慢步入老年社會,關愛老年人,關心長輩,已成爲整個社會的責任。讓每個人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就會變得更美麗。有一天你我也會老,看看年老的親人,一晃幾十年過去,那也許就是每個人的寫照。

  老年人也曾經年輕過,有過美麗的青春,有過追求,有着對社會的貢獻,當你面對一對白髮蒼蒼的老人,翻閱年輕時的照片,你心中可有感動!美麗的容顏在時光的海中被描繪成蒼白和皺紋,每一紋,都有深深地愛,當你看到相扶的老人在風景中輕輕走過,笑容綻放在慈祥的臉,心中那份感動不能自已;還有那年約六旬的.老人身着運動服在那奔跑的身影,讓人羨慕;當然也有流浪在街頭的老人,一臉人生的苦澀,和那渴望相助的眼,讓人不免同情。

  人生最美夕陽紅,沒有人會永遠年輕,老年人擁有的是智慧和經驗,別說老年人愛嗦,每一句話裏有真情,每一箇字也是渴望,多陪老人說說話,會有好處,明理和涵養在時光之海中已深深浸入,沒有浮華,沒有虛假,只有渴望,想與子孫多點相處的時間,多一些相聚的時刻,可以知道孩子們的生活,爲孩子的幸福開心,爲每一箇親人祈福。只要孩子們過的好,老人心中就無所牽掛了。這是老人,讓人尊敬的老人。而年輕人一般不能發現這一點,生活的壓力大,學習、工作的壓力和競爭,讓人疲憊,可以認爲有理由不回家,不想念老人,這是一種不正確的思想,當你已經長大的時候,父母也在一天天衰老,思念和擔憂的心時常掛在心頭,一句話,一句問候,就能溫暖老人的心。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同學們,記住關愛你們的長輩,多陪陪他們,讓老人的笑容綻放,別讓自己以後在後悔中度日,可以心中無憾。有一天你也會老,想想那會是什麼樣子,人生是一面鏡子,對照人生,尊重老人,愛護老人是傳統的美德,也是社會的責任。讓老人笑在重陽,笑在每一天。把最美麗的祝福送給全天下的老人!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