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基層治理範文(精選3篇)
創新基層治理範文 篇1
“嘀……”這是河南焦作市山陽區國稅局第一黨支部組織的主題黨日活動中,一名黨員用身份證簽到的聲音;大家熟悉的“咔咔”聲也是一種簽到方式,專門爲“手機一族”量身定做。
一年來,“嘀……”“咔咔”的聲音已經在焦作市響了約60萬次,該市各級黨組織已經組織各類活動37000餘次,參加黨員約60萬人次。這些數字是實時精準的,這就是焦作市委組織部傾力打造的“焦作黨建e家”雲平臺的強大功效。
20xx年以來,焦作市委組織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建設了“焦作黨建e家”雲平臺,爲各級黨組織進行黨建工作大數據分析研判提供了強大工具,爲黨務工作者開展各項黨務工作提供了基礎平臺,爲黨員參與黨組織生活提供了隨身助手。
黨建e家雲平臺將全市基層組織建設、黨員管理、組織生活等工作納入平臺管理,通過信息鏈接、融合和提取,形成龐大的黨建基礎數據庫。通過實時記錄和統計分析,爲各級黨組織和相關領導提供高效詳實的黨建分析數據。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功能,對各基層黨組織在發展黨員、黨費收繳、“三會一課”以及組織生活會等工作中出現的不規範、不及時問題進行預警提醒。修武縣城關鎮黨委副書記周金鎖說:“哪個村開了沒有,什麼時候開的,哪些黨員參加,在雲平臺上一目瞭然。對於沒有按時開展‘三會一課’的黨支部,我能第一時間督促落實。”
焦作市委辦公室黨務幹部何霞說:“以前發展黨員最害怕遺漏步驟,缺失材料。現在不用怕了,通關式發展黨員,前一箇步驟進行完畢,才能進行下一個步驟,不怕程序不規範、不怕遺漏步驟,這是對組織負責,對黨員負責,對自己負責。”這只是黨建e家雲平臺其中一項功能。像組織活動、黨費登記、黨員信息管理、黨組織關係轉接等納入黨建e家雲平臺管理的工作有80餘項。同時,雲平臺實現與全國黨員管理信息系統的無縫對接和同步更新,極大減輕了黨務工作量,提高了黨務工作效率。
“讓數據互聯互通、讓黨員溝通無限”是“焦作黨建e家”雲平臺的重要目標。堅持方便黨員、服務黨員的理念,把全市8000餘個基層黨組織全部納入“焦作黨建e家”雲平臺管理,全市21.9萬名黨員信息全部導入數據庫,通過“個人中心”“網絡投票”“志願服務”“有事找組織”“活動圈”等功能板塊,黨員可以看到自己的政治生日、活動記錄、積分等,可以在微信羣、活動圈發佈自己的活動動態、心得體會等,黨員與黨員之間、黨員與黨組織之間能夠進行實時溝通交流,使黨員找到了“家”的感覺。
創新基層治理範文 篇2
八月驕陽似火。在千年古城蘇州,有一朵“花”在烈日下格外鮮豔,一朵結合了黨徽與蘇州園林文化的“海棠花”開遍古城的大街小巷,“海棠花紅”正在成爲這座千年古城的紅色文化新名片。
紅色文化 黨建元素潤物無聲
家住桂花公園附近的老黨員陳大爺,自退休後每天晚上都會沿環護城河健身步道跑上小半圈。最近,他發現以往熟悉的步道上添了幾處別樣景色,沿途出現了許多帶有海棠花標識的黨建宣傳欄,特別是蘇州獨立支部系列展示欄,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再現了支部成立以來帶領蘇州人民走過的風雨歷程,引來了不少遊客和市民的駐足觀看。
去年底,蘇州在建成環護城河健身步道的基礎上,植入豐富的黨建元素,並依託環古城河,開設古城門碼頭間的紅色遊船專線,與黨的“一大”在南湖遊船召開遙相呼應。通過“兩路(健身步道和環古城河)、兩基地(蘇州狀元博物館和城牆博物館)、一載體(黨員志願者隊伍)”等創建舉措,以點成線,打造了具有文化旅遊特色的黨員教育學習路線。讓廣大市民和遊客在健身休閒的同時,學習黨建知識,感受紅色文化,使黨的政策、黨的工作、黨的聲音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廣大黨員幹部和羣衆的生活。建成以來,蘇州紅色步道已累計服務市民羣衆約50萬人次。這是蘇州拓展和延伸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的新嘗試。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綠色生態優勢明顯,環太湖、環護城河、環運河等地區環境優美,沿線廣場、公園、健身步道人流密集,在市民羣衆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今年以來,蘇州緊緊抓住這類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公共場所,打造了一批“海棠花紅”主題公園與紅色步道,構建了一條“三環黨建文化帶”,使紅色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迸發力量,讓“黨建紅”與“生態綠”交相輝映,構建蘇州黨建文化大格局。
紅色課堂 黨性教育直抵人心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吳門橋街道“親水吳門”黨羣服務中心是蘇州首批“海棠花紅”先鋒陣地,現在服務中心裏面氣氛莊嚴,幾排年過花甲的老黨員列着整齊的隊伍,面對着黨旗莊嚴地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雖然聲音有點沙啞,有些還帶着濃濃的鄉音,但是看到他們堅毅的眼神和莊重的表情,依然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熱血沸騰、激情澎湃,彷彿回到了幾十年前正式入黨的那一刻。
這是吳門橋街道南二社區黨支部爲60歲以上老黨員過集體政治生日的一幕。作爲本次重溫誓詞的領誓人,南二社區黨支部的老黨員王建棟顯得有點激動:“以前黨組織辦活動都是在社區的會議室裏開展,今年開始街道黨羣服務中心裏給我們佈置了專門的場所。在這裏,黨組織爲我們過政治生日,組織大家一起重溫入黨誓詞,這樣的儀式教育,既讓我感受到了黨組織的關懷,又讓我想起了作爲一名黨員的榮譽和責任。”
在“海棠花紅”先鋒陣地羣建設中,蘇州在縣級市(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黨羣服務中心全面打造“政治信仰空間”,突出鮮明時代感,增強歷史厚重感,通過設置莊嚴肅穆的環境氛圍,精心設計黨旗、黨徽、入黨誓詞等黨建元素,綜合設置黨建成就和黨史知識展示,創新運用現代聲光電技術提升展示和教育效果,使黨員在場館內能強烈感受到神聖的紅色氛圍。依託“政治信仰空間”,大力開展黨員儀式教育,針對新黨員入黨宣誓、黨員接轉黨組織關係、日常組織生活、重大節日紀念、黨員政治生日等多種場景,規範設置儀式教育流程,創新運用現代化的方式手段和直抵人心的教育形式,使黨員在其中感受精神洗禮、盪滌心靈,形成個體自覺、集體記憶。
紅色港灣 服務羣衆細緻入微
虎丘景區北門遊客中心,入口處擺了一排雨傘,旁邊的海報上印有“愛心雨傘,方便你我”字樣,十幾名遊客在這裏領取雨傘應急。“今天恰好沒帶傘,沒想到還沒進景區,就體驗到了景區的人性化服務。”來自山東的遊客魏女士說。
“遊客至上,服務第一。”在被譽爲“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景區,景區管理處黨總支構建了“黨建+旅遊”模式,以“黨旗更鮮豔、遊客更滿意”爲追求,全面推行“黨員先鋒崗”“黨組織責任區”,打造極具辨識度的黨建陣地。在虎丘山重要景點、遊客密集區域,處處有堅定的黨員責任區;在重要節假日、黨員活動日,時時見流動的黨員服務隊,60餘名虎丘黨員所組成的志願服務隊,爲遊客免費提供植綠護綠、旅遊諮詢、文明宣傳、醫療救護、旅遊講解等全方位的服務。
窗口單位、服務行業聯繫民生緊密、服務羣衆直接,其作風和形象直接影響城市形象和黨組織在人民羣衆心目中的形象。蘇州結合窗口單位、服務行業實際情況,廣泛推行黨員先鋒崗、黨組織責任區等制度,開展“亮身份、踐承諾、當先鋒、樹形象”等活動,不斷激發黨組織、黨員爲民服務、幹事創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展示了蘇州廣大黨員的先鋒形象。
海棠花紅,綻放姑蘇。一面面黨旗飄揚在青山綠水之間,一枚枚黨徽閃耀在粉牆黛瓦之上,已成爲千年古城一道美麗動人、催人奮進的風景線。
創新基層治理範文 篇3
營口大石橋市黃土嶺鎮“流動黨校”又開課了,這次是在石門村村委會開辦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專題黨課,石門村駐村第一書記嚴松圍繞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基本原則以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等方面,對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進行全面細緻講解。來聽黨課的不僅有黨員幹部,還有村民,爲的是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掃黑除惡鬥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活動中,一位村幹部對記者表示,“從掃黑除惡到掃黑除惡,一字之差,原來搞不懂區別在哪裏,現在明白了,是要最大限度地消除黑惡勢力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間”。
黃土嶺鎮位於大石橋市東部山區,屬“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處偏遠,加之受二級水源地保護區、綠色生態林區等政策性因素限制,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89戶、5893人。解難題只能靠發展。要謀發展就得教育引導黨員幹部自覺將思想認識從不適應新常態、不利於科學發展的陳舊觀念中解放出來。“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鎮黨委結合區域面積大、居住分散、集中培訓人員難的特點,創建了“流動黨校”小微項目,有效解決了制約黨員教育的瓶頸問題,提升了黨員素質。
黃土嶺鎮黨委通過有效整合市、鎮兩級涉農部門、黨校等資源,選拔出15名具有較高素質的教師組建了“流動黨校”,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農村實用技術等培訓內容列成書目,讓黨員羣衆根據需求自己選學。同時,充分發揮黨羣服務中心、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黨員活動室等主陣地作用,開展知識講座與現場模擬、理論講解與專家授課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基層黨員羣衆能夠隨時隨地參加學習培訓。
黨課的內容很豐富,政治、經濟、法律、農業技術方面的都有。上課時間安排機動靈活,一般利用農閒時間開展集中學,農忙時則組成學習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講解,黨員羣衆需要什麼講什麼。以白家村爲例,鎮“流動黨校”組織有關技術專家、種植大戶多次到該村柞蠶養殖基地進行培訓,農民在自家門口就能掌握科學養蠶技術,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到養蠶行業中來。今年3月以來,全村40%的農戶都開始從事柞蠶養殖,每戶平均產量1000公斤,按市場價格每公斤36元來算,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白家村成爲名副其實的柞蠶養殖專業村。
“流動黨校”講課的不僅限於本地“老師”。黃土嶺鎮七一村、張家村、周家村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爲幫助其解決技術難題,鎮黨委專門請岫巖滿族自治縣科協的科技人員前來講果,培訓了幾百人;還請省楊樹研究所的黨員骨幹和技術專家深入前仙峪村講課指導栽植榛子苗木。
針對一些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黨員,“流動黨校”採取把學習內容整理打包送學上門的方式,爲老弱病殘黨員送學上門近200人次。針對流動黨員,通過手機短信傳送學習資料、電話傳達文件精神等形式爲其寄學240餘人次。同時,“流動黨校”還深入到村小組、企業、黨員中心戶,將先進人物事蹟的電教片進行流動播放,真正實現了由“枯燥黨課”向“生動黨課”轉變。
鎮黨委還通過“流動黨校”積極引導黨員幹部用心思考工作,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切實改變工作作風,走近羣衆,瞭解羣衆需求,從羣衆的角度出發,爲羣衆解決實際問題,增強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流動黨校”接地氣聚人氣改風氣,受到黨員羣衆的歡迎。在爲黨員羣衆提供精神食糧和技術財富的同時,還帶來黨員幹部作風的轉變,並通過黨風帶動社會風氣轉變。
“黃土嶺鎮經濟發展的重點就是用好山水資源,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這已成爲當前全鎮上下的共識”;“擺脫傳統的、舊的生產方式,提高養殖、種植技術水平,使有限的耕地發揮較高的經濟效益,是全鎮幹部羣衆共同努力的方向。”
如今,黃土嶺鎮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風生水起。其中,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爲全鎮的支柱產業。以轎頂香菇合作社爲龍頭,黃土嶺鎮已先後成立6家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全鎮已建香菇大棚500多棟,食用菌年生產週期內,零散用工可達到1800人次,帶動貧困戶致富就業達150戶、400人左右。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