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揚新時代精神範文(精選3篇)

大力弘揚新時代精神範文 篇1

  一部五四運動史就是一部中國人的精神成長史。重大歷史事件不僅在其所處時代釋放出巨大的實踐力量,而且能夠跨越時空給人以精神感召、促進人的精神成長。五四運動集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偉大社會革命運動、偉大思想啓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於一身,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五四運動有如一座精神上的高峯,其在實踐基礎上形成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爲內核的五四精神,不斷錘鍊中國人的愛國品格、更新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形成中國人的現代意識並激勵中國人的自主求索。

  由“被動”到“主動”:五四運動激活中國人的精神自主性

  精神自主是人格獨立的重要標識,也是一箇民族、國家獨立自主的重要體現。一國之國民擁有獨立自主的精神風貌,一國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纔會擁有無限活力。五四運動在精神領域的首要功績,便是使中國人擺脫封建的、糟粕的、“拿來”的思想觀念之桎梏,使自主精神充盈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五四運動激活中國人的精神自主性,首先體現在國人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求索當中。自1840年以來,中華文明遭受了千年未有之危機,民族與國家的興衰存亡箭在弦上,諸多鼓吹文明優劣的論斷充斥着當時的輿論界,“中國應走向何方”成爲困擾國人的難題。五四運動的爆發及其演化,使先進中國人深刻認識到:中國道路的前景在於走出一條有別於以往所有改良、革命道路的全新道路,即從新民主主義發端並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中國人的實踐創造與自主奮鬥下,百年來創造出巨大的人間奇蹟,這充分印證了中國人的精神自主與實踐自主是相伴相生、相輔相成的。正是有了五四運動的實踐自主,中國人才逐步生髮出對於道路選擇的精神自主;而正是擁有了精神自主,中國道路的發展才愈發充滿活力,進而邁向光明前景。

  五四運動激活中國人的精神自主性,關鍵表現在中國人的民族主體意識、歷史主體意識的確立。歷史唯物主義深刻揭示了人民羣衆在歷史發展演化進程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五四運動從實踐上有力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與科學性,充分驗證了人民羣衆的主體地位,充分肯定了確立人民主體意識的必要性與正當性,這對人民羣衆把握自身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確立民族與國家的主體意識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五四運動在中華民族陷入沉重危難的歷史時刻爆發,其傳遞出的羣衆力量、民族力量,使得中國人愈發認識到維護民族尊嚴、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的緊迫性。正是在五四運動鼓舞下,先進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民族主體意識、歷史主體意識不斷增強,正如所言,五四運動“以磅礴之力鼓動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志向和信心”。

  由“自我”到“他者”:五四運動提升中國人的精神包容性

  隨着五四運動的持續推進,中國人重新認識中華文明與世界各文明之間的關係,對各文明之優長進行肯認與採補,同時也不陷落於文明自卑情緒,一種全新的文明觀與交往觀逐步形成。

  五四運動提升中國人的精神包容性,主要體現在正確認識“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之上。五四運動期間,中國人對東西文明之關聯與差異、“自我”與“他者”的關係進行了再認識,逐步擺脫封建統治留存的“天朝上國”之迷夢。李大釗在《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一文中點明:“東西文明,互有長短,不宜妄爲軒輊於其間。”實際上,這與所指出的“文明只有奼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具有內在一致性,可見中國共產黨文明觀的一脈相承與歷史發展。從更爲深遠的意義上看,五四運動的持續發展中,“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係不斷被澄清,正確的文明觀被先進中國人運用於文明交往互鑑過程中,中華文明方能在歷經近代劫難之後煥發新生。

  五四運動提升中國人的精神包容性,還體現在中國人以一種自覺、自信的精神面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不斷侵略下,許多中國人將“他者”之優長過度誇大,乃至於認爲中國的發展方向就是“全盤西化”。巴黎和會戳穿了帝國主義精心粉飾的謊言,一些曾經奉西方文明爲圭臬的中國人如夢初醒。在五四運動所處的時代,人類各文明的交往日益密切,但這些交往並非全是和平之狀態,往往帶着“血”與“火”的罪惡,以及非正義的利益訴求與殖民企圖。一部分先進中國人開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以正確的歷史觀、文明觀看待世界,形成了一種文化自信基礎上的精神包容性。這種精神包容性既注重“各美其美”,更強調“美人之美”,其最終方向便在於“美美與共”。這種精神包容性歷經不斷傳承,在當代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進程中仍然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由“傳統”到“現代”:五四運動增強中國人的精神豐富性

  李大釗熱切期盼“新青年打起精神,於政治、社會、文學、思想種種方面開闢一條新徑路,創造一種新生活,以包容覆載那些殘廢頹敗的老人,不但使他們不妨害文明的進步,且使他們也享享新文明的幸福,嚐嚐新生活的趣味”。從傳統到現代,是生活樣式的更迭,更是一種文明發展新進路的歷史性生成。五四運動有力推動着社會生活與文明的變遷,中國人的精神豐富性也伴隨這一變遷進程的推進而逐步增強。

  五四運動增強中國人的精神豐富性,首先體現在中國人的精神資源不斷趨向豐富。五四時期,西方思想觀念的傳入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軌跡,文化的現代轉型成爲擺在國人面前的一道難題。在新文化運動初期,以“打倒孔家店”爲口號的文化轉型傾向帶有否定自身文化的片面色彩,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的積極、進步意義。毛澤東同志深刻揭示了五四運動後中國文化的歷史嬗變,指出此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的確,在五四運動之後,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的揚棄之下,呈現出創造性轉化的新曙光。這樣一種揚棄,捨棄了中國文化的糟粕成分,留下了中國文化之精華。與此同時,正是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內在支撐,先進中國人告別了對西方文化、西方現代化頂禮膜拜的片面態度,以一種全新的、辯證的態度去吸納西方文化之優長。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的精神豐富性得以提升。

  五四運動增強中國人的精神豐富性,關鍵體現在馬克思主義構築起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五四運動後,中國文化的性質實現了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的歷史性轉向,而文化性質的變化與社會性質的變化是內在一致的。五四運動作爲一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標誌着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歷史轉向,其特徵表現爲從碎片化、分散化、邊緣化的傳播轉向整體性、集中性、主導性的傳播,由此馬克思主義在構築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發揮着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用。在五四運動後,越來越多的進步刊物、研究團體、出版著作深入傳播馬克思主義,與此同時,先進中國人還將馬克思主義與革命實踐內在地結合起來,使其能夠在革命實踐中不斷證明與釋放其自身的生命力。在五四運動磅礴偉力的證明下,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科學性與人民性愈發爲先進中國人所熟知,其理論的徹底性、內容的整體性、思想的豐富性深深烙印在先進中國人的心中。此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沿着“五四”的軌跡,逐步從傳統走向現代,並不斷趨於豐富。

大力弘揚新時代精神範文 篇2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以釘釘子精神抓工作落實,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以“釘釘子精神”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做到蹄疾步穩,夯實基礎,把準重心,真抓實幹,以昂揚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把主題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夯實基礎:堅持以人民爲中心

  守望初心、擔當使命,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厚植羣衆基礎。發揮“釘釘子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應當打好“釘釘子”的基礎,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羣衆觀點和羣衆路線深深植根於思想中、具體落實到行動上,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增強羣衆觀念和羣衆感情,嚴肅認真對待羣衆反映強烈的問題,堅決糾正損害羣衆利益的行爲,不斷鞏固黨執政的羣衆基礎。

  密切聯繫羣衆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而黨執政後面臨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羣衆。漠視羣衆疾苦,淡化與羣衆的感情,忘記走過的路,忘記走過的過去,忘記爲什麼出發,黨羣、幹羣之間的“魚水”關係就會退化。指出,守初心,就是要牢記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守初心。因而,唯有時刻銘記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纔不會脫離羣衆,纔不會失去生命力。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守着“以人民爲中心”這顆最大的初心,要關心民瘼,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羣衆是黨的力量源泉,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着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擔當起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都是爲了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線。在新時代開展主題教育,就是要始終堅持最真誠的初心、最質樸的初衷,把人民羣衆關心的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羣衆關心的事情做起,自覺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着力解決羣衆的操心事、煩心事,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增進同人民羣衆的感情,不斷夯實羣衆基礎。

  把準重心: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爲重點

  把準重心,確定重點對象,堅持靶向發力。根據部署,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爲重點,在全黨開展。作爲“重點”和“關鍵少數”,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直接影響到主題教育是否到位、是否能夠取得實效。

  主題教育要圍繞重點目標開展。要實現理論學習有收穫、思想政治受洗禮、幹事創業敢擔當、爲民服務解難題、清正廉潔作表率的目標,就要弄清弄懂主題教育目標的重點,對準目標,有的放矢,積極推進。重點對象要承擔關鍵責任,善於引領示範。各級黨委(黨組)要扛起主題教育的主體責任,主要領導同志要擔負起第一責任人。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作爲主題教育的重點,更是要承擔起關鍵責任,圍繞着主題教育的目標重點,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既學在前,更做在前。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帶頭履職盡責,帶頭擔當作爲,帶頭承擔責任,一級帶着一級幹,一級做給一級看,以擔當帶動擔當,以作爲促進作爲,確保主題教育不走偏、不走樣。要切實發揮引領、示範、標杆作用,以身作則,領而導之,切實擔負起參與者和組織者、推動者的角色,一錘一釘地推進主題教育,推動形成主題教育上行下效的生動局面。

  釘實作風: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陸續推進和全黨開展,需要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發揚“釘釘子精神”,以“一錘接着一錘敲”的堅持和執着,全面整體把握“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以狠抓落實的實際行動,把初心使命變成黨員幹部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氣神和埋頭苦幹、真抓實幹的自覺行動。

  錘錘釘實作風,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防止主題教育“客裏空”。做實做細做好主題教育,要一點一點地釘,一步一步地錘,不能急躁冒進,把事情做踏實。要注意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可能出現的多重面相,如,有表態多調門高,但行動少落實差、虛多實少,僅僅滿足於“輪流圈閱”“層層轉發”“安排部署”的機械式面相;有不重實效重包裝,把精力都放在“材料美化”上,急於總結成績、宣傳典型,搞“材料出政績”的包裝式面相;有熱衷於與下屬單位簽訂“責任狀”,將責任下移,試圖讓下級的“責任狀”成爲自己的“免責單”的簽單式面相;有層層重複開會議,一箇接一箇,檢查評比走馬燈,導致幹部疲於應付的重複式面相。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開展主題教育要謹防以上各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以好的作風開展主題教育,將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爲主題教育重要內容,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牢記黨的宗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真抓實幹,轉變作風。

  用好“實錘”,從領導幹部自身素質提升、解決問題成效等方面,評估主題教育效果。要從是否學深悟透、融會貫通、提高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能力來看主題教育的效果;要從是否善於破難題出實招、硬招來評估教育效果。注重發現和解決問題,以問題爲導向,樹立起解決問題是政績的觀念,完善評估考覈,引導幹部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事業觀。要防止出現“兩張皮”現象,把開展主題教育同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結合起來,把主題教育同完成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任務結合起來、同黨中央部署正在做的事結合起來、同應對化解各種風險挑戰、推動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中心工作結合起來,既攻堅克難,又久久爲功。要按照時間表、路線圖,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着信念,以“真抓的實勁,敢抓的狠勁、善抓的巧勁、常抓的韌勁”,將主題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大力弘揚新時代精神範文 篇3

  指出,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爲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鬆。這一論述是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在社會治理領域的重要指南,關係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爲社會治理制度體系提供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總鑰匙”,是我們不斷探索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座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面貌發生着深刻變化,對既有利益格局進行着深刻調整,這要求我們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着力化解影響社會秩序和活力的新的結構性矛盾,通過不斷創新的社會治理,持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1.促進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有機統一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於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經濟社會、民生保障的發展成果,都在基層實踐中得以實現。因而,國家治理的價值關懷與最終歸宿都落腳於基層,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

  我們必須盯住基層社會治理薄弱點空白點,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把黨的組織健全到基層,把政治素質高、治理服務能力強、羣衆認可的骨幹人才選配到基層,以黨建覆蓋推動治理落地。推動黨建寫入社會組織章程,支持黨組織健全的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服務項目,更好參與治理,使黨組織成爲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火車頭”;搭建黨員發揮作用的平臺和載體,提升黨員參與基層治理的能力,鼓勵黨員在基層社會治理關鍵環節、重大任務中有所作爲,使黨員成爲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主心骨”。

  人民當家作主追求廣泛、真實、管用,基層民主是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關鍵環節。豐富和發展基層民主,既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又要回應基層的現實要求、着眼解決現實問題。新時代,“廣泛”就是要充分挖掘羣衆中的“內部潛力”,鼓勵其有序進行基層選舉、參與民主管理、深化民主監督;“真實”就是絕不照搬西方式“民主”,而是把民主形式落實到“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等羣衆普遍關心的關鍵環節,將部門開支等項目進行公開,做到讓羣衆看得懂、摸得清;“管用”就是依靠羣衆,解決關係他們切身利益的問題,讓基層民主爲社會和諧實實在在作出貢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我們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謀劃思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一些地區幹部羣衆探索出提高基層自治組織透明化程度爲目標的“民主法治村”模式和系統化村規民約規範,爲當地新農村法治建設奠定了紮實的制度基礎,爲基層社會的民主法治建設樹立了標杆。我們要做到引導羣衆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我們必須意識到只有紮實開展法律進基層的普法活動,提升基層羣衆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才能營造辦事依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會氛圍;只有讓基層羣衆享受到便捷優質的法律服務,才能倡導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法治秩序;只有健全落實依法決策機制,才能防止因決策不當引發社會矛盾的現象。

  2.促進法治、德治、自治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深度融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在我國,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基層社會的法治意識、法治思維還需繼續鞏固,需要引導羣衆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爲、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中國社會重視價值倫理,有着濃厚鄉賢情結、宗族文化和禮儀傳統。但近年來,城鄉基層出現的一些道德滑坡現象,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與人民幸福感的提升,人們逐漸意識到不從提高人的道德素質、強化道德自律方面入手,而只是就事論事、就矛盾論矛盾,社會治理的成效會非常有限。這就要求我們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村民社區的自治章程,應承載道德要求、弘揚美德義行,把人民羣衆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爲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觀念及時上升爲規則體系和羣衆認同,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協調、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銜接、與精神文明建設相促進,使村規民約在基層體現爲人民羣衆真心尊崇的良法,使執法守法在基層體現爲溫暖基層民衆的善舉。

  以村民居民自治爲內容的基層羣衆自治,是基層社會的現實要求。過去我們在基層工作中的經驗表明,基層政府無需對羣衆利益相關的事情都“大包大攬”,而應當劃清“行政權力”與“自治權利”的邊界,讓基層自治組織迴歸村民居民自治本位,讓人民羣衆和基層政權機構一起承擔社會治理的任務。基層黨組織和政府,一方面應當鼓勵廣大羣衆依照憲法和法律,通過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參與同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社會事務、經濟文化事業管理,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達到自我提高和基層善治;另一方面應做好督促,確保基層自治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開展,引導基層自治接受道德規範約束。

  3.促進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和人民調解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有效銜接

  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將政府主導的行政機制、法院主導的司法機制,與依託於基層羣衆的人民調解機制有效銜接起來,是解決當前基層民間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途徑。

  毋庸置疑,行政力量承擔社會衝突的應急反應職能,對於及時有效抑制衝突激化、平息矛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行政權力在參與糾紛解決中,具有民間性機制不具備的專門性和權威性,也具有司法機制不具備的能動性和高效性,應當按照“把羣衆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完善對維護羣衆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和豐富行政主體設立或主持的行政調解機制。通過這一機制的自願、合法原則,使用說服、教育等方法,以促使雙方當事人友好協商並達成協議,從而有效化解糾紛。

  當前,我們應當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使羣衆由衷感到權益受到了公平對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維護。人民法院作爲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司法機關,肩負着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的職責,在這一過程中發揮着法治引領、矛盾預防、司法保障等作用。這一方面要求法院通過對具體案件的審理裁判和司法監督,促進依法履職、維護公平正義;另一方面,也需要法院善於運用訴訟調解這一手段,促使當事人和諧化解紛爭,真正做到案結事了。以檢察機關爲重要主體的公益訴訟制度,避免了公共利益處於無保護、不設防狀態,使得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爲得以通過司法訴訟得到懲治,使得檢察機關可通過行使打擊刑事犯罪、作出檢察建議、行使法律監督、提起公益訴訟等職能,參與基層社會治理。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纔會安定有序。人民調解以當事人的同意作爲其正當化的基礎,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機制爲當事人在地位平等基礎上進行友好協商提供平臺,賦予當事人充分的自由選擇權,從糾紛提交處理直至達成調解協議,均由當事人自願協商決定,不允許任何人採取任何強制調解方式。其制度上的保密性和溫和性,功能上的自願性和平等性,操作上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使其容易取得當事人選擇與信任。此外,調解方式由事後被動調解轉化爲事前主動調解,還能更大程度減少社會的不和諧因素,真正起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作用。

  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安定有序。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基層社會治理要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確保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以實現,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實到城鄉、社區。把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在社會治理領域,就應當將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地在基層貫徹好、實踐好;把自治、法治、德治作爲基層社會治理的根本方式,構建起基層社會善治新體系;充分整合行政、司法、社會資源,以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動能,維護社會長期穩定,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