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方法論(精選8篇)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方法論 篇1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公有製爲主體的基礎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成功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重大成果,回答了公有制與市場能否結合以及如何結合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對推動經濟理論創新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邏輯前提是創新公有制實現形式
改革開放之初,國內理論界對在公有制基礎上能否發展商品經濟展開了討論。當時人們一致的看法是,國有企業與集體所有制企業之間可以產生商品交換,但國有企業之間不可能形成交換關係。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指出:“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可當時有人質疑,說馬克思明確講“私有權是流通的前提”,中國以公有製爲主體,何以產生商品交換呢?
追根溯源,公有制不能產生交換的觀念是來自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爲,商品交換有兩大前提:一是社會分工;二是財產私有且受法律保護。沒有分工,大家生產相同的產品用不着交換;若財產不是私有或不受法律保護,無償佔有別人產品不受懲罰,也不會產生交換。
將分工作爲交換的前提,學界沒有人反對;人們的分歧在於,財產私有到底是不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前提?一些國家至今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其理由是我們堅持以公有製爲主體。由此看來,對這個問題很有必要從理論上作進一步的澄清。讓我們先看看馬克思是怎樣論述的,其原意究竟是什麼?
不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確實講過,“私有權是流通的前提”;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還說,交換雙方“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於是有人據此推定,馬克思認爲交換的前提是私有制。然而認真研讀馬克思這方面的論述,我們發現以上推定其實是對馬克思的誤讀,並不是馬克思的原意。
首先,馬克思從未說過交換產生於私有制,相反他認爲是產生於公有制。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他寫道:“商品交換過程最初不是在原始公社內部出現的,而是在它的盡頭,在它的邊界上,在它和其他公社接觸的少數地點出現的。”在《資本論》中他也表達過相同的觀點。
其次,馬克思講作爲流通前提的“私有權”,也不是指生產資料私有權。他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說:“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場去,不能自己去交換。因此,我們必須找尋它的監護人,商品所有者。”而且還說,商品是物,爲了使這些物作爲商品發生關係,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顯然,馬克思這裏講的“私有”並非生產資料私有而是產品私有。
事實上,生產資料私有與產品私有也的確不是一回事。以英國的土地爲例。土地作爲重要的生產資料,英國法律規定土地歸皇家所有,但土地上的房屋(產品)卻可歸居民私有。正因如此,所以房屋纔可作爲商品用於交換。這是說,產品能否交換與生產資料所有制無關,關鍵在產品是否私有。
既然商品交換的前提是產品私有,那麼在公有制基礎上產品怎樣才能私有呢?要說清這個問題需引入“產權”概念。在現代經濟學裏,產權不同於所有權。所有權是財產的法定歸屬權;產權則包含財產的使用權、收益權與轉讓權。以銀行爲例,銀行的信貸資金來自儲戶,信貸資金的所有權歸儲戶;而銀行通過支付利息從儲戶那裏取得信貸資金的產權後,資金如何使用、收益如何分享以及呆壞賬如何處置,銀行皆可獨自決定。於是所有權與產權出現了分離。
所有權與產權一旦分離,生產資料公有而產品則可以私有,因爲產權的最終體現是產品所有權。以農村改革爲例,當初將集體土地的產權承包給了農民,於是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就是農民的。再比如國企,國企的廠房、設備等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而企業之所以能將產品用於交換,也是因爲國家將產權委託給了企業,讓企業擁有了產品所有權。
綜上分析可見,商品交換的前提不是生產資料私有,而是產品私有;而所有權不同於產權,產品是否私有與生產資料所有權無關。我國的改革實踐也已證明,只要改革公有制實現形式,將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產權分離,並把產權明確界定給企業或農戶,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可以發展市場經濟。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邏輯前提是改革價格形成機制
關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中央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當年亞當·斯密有個形象的比喻,說資源配置有兩隻手:政府有形的手與市場無形的手。而且他認爲,資源配置應首先用無形的手,只有那些市場覆蓋不到的地方纔需政府拾遺補缺,用有形的手去調節。
上世紀30年代國際上發生了一場大論戰。當第一個計劃經濟國家蘇聯建成後,許多學者爲計劃經濟大唱讚歌,可奧地利經濟學家米塞斯卻發表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計算》一文,指出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可能通過“計劃”實現。米塞斯的觀點,得到了哈耶克和羅賓斯等學者的極力推崇。
1937年美國經濟學家科斯發表了《企業的性質》。科斯說:資源配置在企業內部是計劃;在企業外部是市場。於是科斯問:如果計劃一定比市場有效,可爲何未見有哪家企業擴大成一箇國家?相反,若市場一定比計劃有效,那人類社會爲何會有企業存在?由此科斯得出結論:計劃與市場各有所長,互不替代,兩者的分工決定於交易費用。
“交易費用”人們已耳熟能詳,無需再解釋。科斯的意思是,資源配置用“計劃”還是用“市場”,就看何者交易費用低。若計劃配置比市場配置交易費用低,就用計劃配置;否則就用市場配置。邏輯上,科斯這樣講應該沒錯;可困難在於,交易費用是事後才知道的結果,事前難以預知計劃與市場誰的交易費用低,既然不知,我們又如何在兩者間作選擇呢?
驟然聽似乎是棘手的問題,不過仔細想,我們對交易費用並非全然無知。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但凡市場失靈的領域,計劃配置的交易費用就要比市場配置低。以“公共品”爲例,由於公共品消費不排他,供求起不了作用。經驗表明,此時公共品若由市場配置,交易費用會遠比計劃配置高。
讓我用燈塔的例子作解釋:燈塔屬於典型的公共品,燈塔若由市場配置會有兩個困難,一是難定價。由於燈塔消費不排他;且不論多少人同時享用也不改變建造燈塔的成本,故市場無法給燈塔服務定價。二是由於燈塔消費不排他,過往船隻中誰享用或誰沒享用燈塔服務無法辨別,這樣給燈塔收費造成了困難,若強行收費必引發衝突。
可見,無論是定價還是收費,由市場配置燈塔皆會產生額外的交易費用,這也是爲何古今中外燈塔要由政府提供的原因。中央強調“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是指在公共品領域政府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反過來,非公共品即一般競爭性資源的配置,就要交給市場。市場配置雖然也有交易費用,但相對政府配置會低得多。
中央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有三個重點:一是市場決定價格,即讓價格由供求決定。二是用價格調節供求。價格調節供求的過程,就是結構調整的過程。三是開放要素市場。要讓價格引導資源配置,須允許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若要素市場被固化,不能在行業間流動,價格機制將難以發揮作用。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邏輯前提是政府要立足於彌補市場失靈
強調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箇根本原因是市場會失靈。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國富論》後的一百多年裏,人們對自由市場一直推崇備至。然而20世紀初出現了第一個計劃經濟體,至1933年西方又發生了經濟大蕭條,這兩件事不得不讓人們對市場進行反思。1936年凱恩斯《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的出版,更是徹底動搖了人們的“市場信念”,很少再有人相信“市場萬能”的神話。
對市場爲何會失靈,經濟學家有三點解釋:一是信息不充分(或不對稱);二是經濟活動存在外部性;三是社會需要提供公共品(服務)。在我看來,信息不充分與外部性不是市場失靈的原因,公共品會令市場失靈,但除了公共品,市場失靈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經濟學家指出市場可能失靈,是想證明政府不可或缺;或者政府可以彌補市場缺陷。也正因如此,所以我不贊成將信息不充分(或不對稱)作爲市場失靈的原因。理由簡單,因爲信息若不充分政府也會失靈。事實上,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資源由市場配置比由計劃配置的代價要小得多。恰恰是由於信息不充分,資源配置才需要通過市場試錯。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能把市場失靈歸咎於信息不充分。
再看經濟外部性。許多經濟活動會有外部性,如造紙廠排放廢水廢氣給周邊造成污染,是經濟的負外部性。問題是,存在負外部性市場就一定失靈嗎?上世紀60年代前,經濟學家大多是這樣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經濟學家是庇古,他對解決負外部性提出的方案是,先由政府向排污企業徵稅,然後補償給居民。此主張曾一度成爲政府解決負外部性的經典方案。科斯不贊成庇古的方案,他在1960年發表的《社會成本問題》中分析說,由於企業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分離,企業只承擔私人成本而不承擔污染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所以經濟活動纔出現負外部性。於是科斯指出:只要交易成本爲零,產權界定清晰,市場就能將社會成本內化爲企業成本,解決負外部性問題。比如,政府限制企業排放權,賦予居民不受污染的權力,通過“排放權指標”交易一樣可減少污染,市場不會失靈。
再看公共品(服務)。公共品有兩個特徵:一是消費不排他,二是公共品消費增加而成本不增加,因而不存在邊際成本。由此看來,公共品確實會導致市場失靈。但除了公共品,還有一箇原因即市場分配機制也會導致市場失靈。根據當年馬克思對資本積累趨勢的分析,資本主義市場分配將導致兩極分化:一極是資本家階級的財富積累;一極是無產階級的貧困積累。而且馬克思說,這種兩極分化的結果必發展爲兩個階級的衝突,最後剝奪者一定會被剝奪。
有人認爲,馬克思分析的是資本主義的市場分配,社會主義的市場分配不會兩極分化。這種看法並不符合實際。衆所周知,市場分配的基本規則是“按要素分配”,只要要素佔有或人們的稟賦存在差別,收入分配就一定會出現差距,若差距過大就一定會產生社會矛盾。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並不在於分配會否出現差距,而在於政府能否主動調節並縮小收入差距。
將市場分配形成的過大收入差距看作市場失靈,理論上不應該錯。目前中央正在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既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也是爲了彌補市場分配機制缺陷的重要抓手。有一箇事實值得我們思考,以往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收入差距並不大,可爲何搞市場經濟後收入差距就逐步拉大了?主要原因是與市場分配機制有關。
彌補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發揮作用。一般來講,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有四項:保衛國家安全、維護社會公平、提供公共品(服務)以及扶貧助弱。若從彌補市場失靈的角度看,我認爲政府職能可歸結爲兩個大的方面:一是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公正;二是調節收入分配差距,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方法論 篇2
奮鬥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98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爲人民謀幸福、爲民族謀復興、爲世界謀大同的奮鬥史。在中國共產黨人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是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指出,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永遠保持奮鬥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繼續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1.中國共產黨人奮鬥精神的重要向度
接力奮鬥。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實現這個遠大理想是一箇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一代代共產黨人堅持不懈接力奮鬥。接力奮鬥既指圍繞一箇共同奮鬥目標接續努力的狀態,也是一代人接一代人長期奮鬥的歷史過程。正如所指出的:“中國的偉大發展成就是中國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接力奮鬥創造的。”
共同奮鬥。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爲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爲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共同奮鬥,即團結奮鬥,是指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羣衆爲偉大事業一起努力奮鬥。與人民羣衆共同奮鬥,是中國共產黨具有無與倫比的強大力量的根源所在。
頑強奮鬥。中國共產黨從事的是爲人類求解放的崇高事業,這一過程充滿了各種風險,需要發揮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頑強奮鬥就要不畏艱難險阻,不屈不撓、英勇奮鬥、不怕犧牲,要有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堅韌不拔的釘釘子精神。
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指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怕困難、不辱使命,反對鋪張浪費,勤儉辦一切事業。毛澤東同志曾提出,艱苦奮鬥是我們的政治本色。黨的xx大以來,多次強調艱苦奮鬥,指出要把艱苦奮鬥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永遠奮鬥。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時,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宣示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並強調,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是每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只有每一名黨員終身奮鬥、永遠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能實現。
2.奮鬥精神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創造了一箇又一箇奇蹟
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廣大人民攻克了一箇又一箇難關,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創造了一箇又一箇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建黨伊始,中國共產黨人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衝鋒在前,發揚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精神,經過長期奮鬥,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爲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爲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鑑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黨的xx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萬衆一心,衆志成城,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從開啓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40年風雨同舟,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
3.新時代繼續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
經過長期奮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奮鬥是新時代的鮮明特徵,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行百里者半九十。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我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動員廣大黨員爲之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爲艱鉅、更爲艱苦的努力,必須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
弘揚奮鬥精神要高揚理想信念旗幟,樹立高遠志向。革命理想高於天。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指出:“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98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爲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新時代弘揚奮鬥精神,就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
弘揚奮鬥精神必須發揚實幹精神,反對形式主義和不作爲。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身處“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身處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時代背景,中國共產黨人必須發揚實幹精神,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做到剛健有爲、自強不息,對工作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爲初心和使命奮鬥,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
弘揚奮鬥精神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是凝聚人心、成就偉業的重要保證。在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征程中,一定要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增強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以及各方面的團結,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和諧穩定,堅決反對任何破壞統一和團結的分裂活動。要凝聚起全體人民智慧和力量,激發出全社會創造活力和發展動力,讓全體中華兒女萬衆一心、團結奮鬥迸發出來的磅礴力量成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把全黨全國人民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朝着黨中央確定的宏偉目標團結一心向前進。
弘揚奮鬥精神必須進行偉大斗爭。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鬥爭。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任何貪圖享受、消極懈怠、迴避矛盾的思想和行爲都是錯誤的。要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羣衆的行爲,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堅決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行爲,堅決戰勝一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挑戰。
弘揚奮鬥精神要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要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勇於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以勇於自我革命的氣魄、堅忍不拔的毅力推進改革,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敢於觸及深層次利益關係和矛盾,堅決衝破思想觀念束縛,堅決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堅決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要以只爭朝夕、敢於擔當、不懈奮鬥的精神,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蹟,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方法論 篇3
四十年,是一棵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的時間;四十年,是一箇稚子成爲國家棟梁的時間;四十年,是一箇國家完成輝煌蛻變的時間。四十年風雲激盪,舊貌換新顏。四十年間,在改革開放號角的催徵下,勤勞的中華兒女,團結一心,艱苦奮鬥,用熱血和奉獻,用拼搏和汗水,在神州大地上織出了錦繡篇章。
我眼中的四十年,是一箇空殼村完成了美麗蛻變,破敗的小村落,變成了美麗的新農村,成了村集體經濟百花齊放的神奇土地。
西林縣新豐村是20世紀九十年代初因天生橋水電站庫區淹沒,由馬蚌鎮搬遷而來的移民村。搬遷當初由於基礎差、底子薄,在與同區域村屯的競爭發展中,輸在了“起跑線”上,因爲貧窮,村民可謂是受盡其苦。可是,當改革開放的細雨漸漸沁潤這片土地,當改革開放的春風漸漸拂醒這片土地,新豐村人民義無反顧地跟隨改革開放的春風踏上華麗蛻變的征程。
爲了改變貧窮的現狀,新豐村依託當地自然資源優勢,結合村莊建設,引導移民羣衆因地制宜科學種養,打造特色產業,沙糖桔種植、廣橘種植、生豬養殖等種養產業相繼在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上出現。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新豐村還因地制宜搞起了旅遊產業,20xx年,新豐村成功舉辦了第一屆野外釣魚大賽,深受廣大垂釣者的歡迎,目前,新豐村野外釣魚大賽已成功舉辦了5屆!
不僅如此,如今的新豐村更是一箇村集體經濟百花齊放的富饒土地。通過舉辦野外釣魚大賽,僅水面出租、釣位收費兩項,每年就爲村集體增收1.7萬元;另外,新豐村還積極盤活資產,將60畝集體山地出租給經濟能人種植優質水果,然後通過土地流轉,租用羣衆土地8畝,利用上級項目資金建設了農業大棚,和將舊廠房重新修繕,再將農業大棚和廠房進行租賃。不僅如此,該村積極實施西林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發展貧困村集體經濟“1110”工程(即購買1個商鋪、入股1個市場、種植10畝水果),通過這樣實現村集體每年增收15萬元。新豐村從一箇一無所有的移民“空殼村”變成如今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7萬餘元的富裕村。
現在的新豐村青山綠水、花果飄香,放眼望去,江邊一箇個釣魚臺從村頭延伸至村尾,村寨掩映在鬱鬱蔥蔥的沙糖桔園中已舊帽換新顏的移民村,以產業和生態優勢努力演繹着美麗的鉅變,讓羣衆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或許,新豐村的美麗蛻變只是改革開放歷史征程中小小的一箇縮影。但是,看看今天我們的祖國:蛟龍號潛艇打破世界深潛記錄;和諧號列車高速邁進新時代;中國工程享譽世界,神舟系列飛船彰顯大國風範…….勤勞的中華兒女實現了一次次榮譽,一次次突破,讓我們中華民族變得越發耀眼。
今年,是新時代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未來還有更多的四十年,需要我們去拼搏,去開拓;還有更多的宏偉藍圖,需要我們去構想,去描繪;還有更多的夢想,需要我們去憧憬,去追逐,讓我們攜手並肩,去開啓下一個輝煌的四十年!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方法論 篇4
時隔6年,再赴廣東考察調研,強調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很重要的一點是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正確認識和評價改革開放,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深化改革開放,切實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正確評價改革開放,必須以歷史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旗幟鮮明地肯定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堅決反對任何否定改革開放的錯誤思想。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正是實行改革開放這一正確抉擇,使中國發生歷史鉅變,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讓中國人民過上了豐裕殷實的幸福生活。
40年改革開放,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不斷躍上新臺階,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質的飛躍。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從1978年到20xx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1978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有385元,20xx年上升至5.97萬元,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今天,我國已經發展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實踐證明,改革開放的道路是正確的,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必須牢牢堅持。
正確認識改革開放,需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既看到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旗幟鮮明地肯定改革開放;又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改革開放的時代性、體系性、全局性問題。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容易改的基本上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很多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改革開放越向縱深推進,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起來後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就越是交織疊加。前進道路上,要攻克的體制機制痼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爲頑固,要解決的利益關係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爲敏感複雜,要擔負的使命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爲艱鉅繁重,這些都是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所必須面對的。
正視問題是爲了解決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善於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問題,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當前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大多是改革不夠到位、對外開放水平不夠高造成的。可以說,這些問題是改革開放還不夠深入的反映,說到底是發展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必須通過深化改革開放的方式加以解決。
改革開放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的。40年來,我們黨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團結帶領人民打開國門搞建設,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使中國經濟發展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形成了中國同世界交融發展的生動局面。當前,國內外形勢正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一些國家奉行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湧動,我國改革開放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錯綜複雜。然而,綜合研判世界發展大勢,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世界經濟的大海不可能退回到一箇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我們要堅持用世界眼光謀劃改革開放,順應時代潮流,順乎世界大勢,在推動中國與世界良好互動中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方法論 篇5
4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一瞬,而我國正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偉大變革,其廣度深度難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深遠,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40年來,在改革開放推動下,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1978年至20xx年,我國GDP從1495億美元增加到12.3萬億美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33.5倍,年均增長9.5%,我國經濟總量從佔全球1.8%提高到佔15.3%,穩居世界第二位。我國人均GDP從156美元增加到8827美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22.8倍,年均增長8.5%。在這麼長時間實現這樣高的年均增長速度,不僅中國歷史上沒有過,世界歷史上也沒有過,可以說是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
40年來,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農業基礎顯著加強,工業化快速推進,現在已形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成爲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出的19.8%。2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生產能力居世界首位。20xx年,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爲12.7%和32.7%。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其增加值佔GDP比重20xx年達51.6%,比1978年提高27個百分點。城鎮化快速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2%提高到了20xx年的58.52%,年均提高1.04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持續提升。
40年來,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20xx年末,全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到12.70萬公里,比1978年增長145.6%。其中,高鐵2.52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里程的66.3%。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477.35萬公里,爲1978年的5.4倍。全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27578個,爲1978年的37.5倍。定期航班航線總條數達4418條,航線里程748.30萬公里,年均增長10.6%。通信網絡覆蓋全國,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1990年以來年均增速達49.0%;光纜線路1997年以來年均增長23.4%;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7.8億個,20xx年以來年均增長30.9%。
40年來,我國經濟從半封閉狀態轉變成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主要的引進外資大國及對外投資大國。1978年至20xx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加到4.11萬億美元;累計吸收外國直接投資1.9萬億美元;20xx—20xx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爲6928.6億美元,超過前30多年累計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我國外匯儲備1978年僅有1.67億美元,20xx年底達到3.14萬億美元。
40年來,教育科技文化事業有了巨大進步。科學技術成果豐碩。20xx年研發投入達17606億元,是1991年的123倍,1992—20xx年年均增幅達到20.3%。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教育文化事業成績斐然。20xx年,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大學本科生在校生人數達到1648.6萬人,研究生在校生人數達到263.96萬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人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
40年來,城鄉居民生活顯著改善。40年來,7億多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人民生活從解決溫飽到實現總體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小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3元增加到20xx年的3639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33.57元增加到20xx年的13432元。覆蓋全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xx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9.15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達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參保。人均預期壽命從1978年的65.9歲提高到20xx年的76.7歲。
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制度基礎,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方法論 篇6
指出,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爲重要職責。深入學習貫徹關於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論述,必須充分認識培養時代新人的重大意義、重點內容,嚴格遵循育人規律,不斷創新路徑方法。
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爲,人的本質是“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處於什麼樣的時代、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實現什麼樣的發展目標,就必然要求培養與之相符合的時代新人。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進入新時代的迫切要求,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迫切要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只有培養一大批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精神狀態等各方面與新時代要求相符合的時代新人,我們才能更好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才能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培養時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補足理想信唸的精神之“鈣”,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根本要求。理想信念動搖,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以理論的清醒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我們要努力創新理論武裝新途徑,提高理論傳播有效性,打通理論武裝“最後一公里”,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羣衆將個人理想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
培養時代新人,必須遵循育人規律。一是要立足“長”“常”。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是一箇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摒棄急功近利念頭,要以滴水穿石的韌勁、鍥而不捨的恆心,久久爲功,抓長抓常。二是要注重創新。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信息接受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堅持效果導向,創新育人的理念、手段、載體、途徑,在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上同向發力,取得實效。三是要把握關鍵時期。青少年正處於價值觀形成和確定的關鍵時期,要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和責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做事做人的基本道理融入到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中,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培養時代新人,要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在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湧現了無數先進模範,他們身上匯聚了感人的力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見賢思齊、向上向善、建功立業。比如,湖北推薦的兩位全國道德模範黃旭華和吳天祥,黃旭華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隱姓埋名三十載,爲國防建設奮鬥終身,影響帶動了一大批科技工作者默默付出、科技報國;吳天祥幾十年如一日爲羣衆做好事,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湖北誕生了2萬多箇“吳天祥小組”,常年活躍在街道、社區爲羣衆服務,已成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品牌。我們要廣泛開展先進模範學習宣傳活動,以英雄榜樣的高尚形象、感人事蹟、精神力量去教育人、影響人、塑造人。
培養時代新人,要大力弘揚時代新風。馬克思主義認爲,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好的社會風尚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薰陶人、感染人、引導人,起到成風化人的積極作用。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要深化“五大文明創建”活動,推動人們在爲家庭謀幸福、爲他人送溫暖、爲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要推進移風易俗,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大力建設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新時代鄉村文明新氣象。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方法論 篇7
爲進一步加強“五治”宣傳工作,全面貫徹落實省、市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鄉“五治”工作實際,特製定以下“五治”宣傳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引,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順應廣大人民羣衆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將“五治”工作作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以旱廁改造、垃圾處理、規範農村建房、整治黑臭水體、推進移風易俗爲重點,加強源頭控制,實施系統治理,健全長效機制,動員各方力量,強化各項舉措,全面清理整治農村環境突出問題,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着力建設幸福美麗宜居鄉村。
二、宣傳要點
依據《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長沙市“五治”工作三年行動政府計劃(20xx-20xx年)的通知》(長政辦發〔20xx〕25號)和《寧鄉市“五治”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xx-20xx年)的通知》(寧政辦發〔20xx〕18號)文件精神,到20xx年,全面完成全鄉“五治”任務,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容村貌基本乾淨整潔有序,村民環境意識、文明意識普遍增強。
(一)治廁。20xx年改造廁所130座、20xx年改造廁所160座、20xx年改造廁所160座。20xx年要全面消除農村農戶旱廁和各類公共旱廁。20xx年實現“衛生廁所”普及率100%、無害化廁所普及率75%以上。
(二)治垃圾。健全農戶源頭分類減量、保潔員人員上門回收、村鎮集中二次細分、全市統籌分類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體系和工作機制。20xx年全鄉完成垃圾分類村建設超過60%、20xx年整鄉完成垃圾分類村建設工作。
(三)治房。20xx年全鄉“建新拆舊”清理整治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實施“一戶多宅”退出工作,力爭20xx年12月底前,實現鄉域範圍內的歷史舊宅“基本清零”,新增就拆舊宅“零指標”管理。
(四)治水。20xx年5月底,全面建立鄉、村二級河長制組織體系、工作機制;20xx年7月底,建立河長制信息管理平臺;20xx年底,全面建立完善、高效的河長制工作體系;到20xx年,全鄉河長制管理實施常態化,全鄉主要河道基本達到“無雜物漂浮,無違章建築,無護岸坍塌,無污水直排,無污泥淤積”的“五無”標準,確保河道水質明顯改善,河道環境顯著改觀,全鄉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污染水體明顯減少,主要流域和水庫生態環境穩中趨好;到20xx年,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100%,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達100%;重點加強河道治髒治混,入河湖污染物總量控制、河湖污染物減排、入河湖排污口整治與監管到位,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目標。
(五)治風。通過宣傳教育和規範治理,大力弘揚社會文明風尚,引導羣衆自覺支持和參與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得到有效遏制。
三、宣傳形式
要採取媒體宣傳、網絡宣傳、走訪宣傳和公益宣傳等相結合的方式,形成多形式、全方位“五治”工作宣傳格局,使“五治”工作的重要性家喻戶曉,政策措施衆所周知。
(一)媒體宣傳。邀請今日寧鄉、寧鄉電視臺對我鄉“五治”工作進行宣傳報道,對“五治”工作取得的成績和先進典型進行專題報道。
(二)網絡宣傳。各村、部門單位要定期向鄉宣傳部門提供“五治”工作信息和簡報,鄉宣傳部門及時通過政府微信公衆號發佈“五治”工作動態。
(三)走訪宣傳。鄉宣傳部門組織宣傳車,製作音頻資料,深入村莊宣傳五治工作相關政策,每個村進行不少於2天的宣傳。各業務相關部門要定期或不定期走訪重點對象、重點人羣,政策宣傳要深入到機關、學校、社區、屋場和家庭。各村利用村村響廣播,深入農戶發放倡議書、組織簽訂村規民約及承諾書。
(四)公益宣傳。各村要在村部及居民活動聚集點張貼宣傳掛圖,製作宣傳櫥窗。“五治”工作各相關負責單位要在鄉主要集鎮和路段懸掛“五治”工作相關橫幅、標語。利用集鎮上的銀行、飯店、村政務大廳的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宣傳視頻、海報和標語。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方法論 篇8
爲確保全鎮各基督教堂和信教人員在平安夜、聖誕節期間的安全和穩定,使廣大的信教羣衆度過一箇歡樂、祥和、平安的節日,經研究,特製定《20xx年平安夜聖誕節安全防範工作總體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爲主”的原則,以安全、有序爲工作目標,各責任單位要嚴格遵照工作預案,強化責任意識,通力合作,嚴格要求,確保在平安夜、聖誕節期間不出現任何安全問題。
三、具體分工
黨政辦:主要任務是負責平安夜、聖誕節安全防範工作總體方案的制訂,靈通信息,及時掌握各場所的情況,協調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全力做好轄區內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點的安全防範工作。
司法所、維穩辦:主要任務是負責平安夜、聖誕節期間的安全保衛工作,對各基督堂點的安全設施進行一次安全大排查,要疏導好人流,確保不出現擁擠、踩踏現象。
派出所:主要任務是防範恐怖襲擊、境外宗教滲透,杜絕擁擠、踩踏、重大火災事故等重大治安事件的發生。同時,做好天主教、基督教宗教活動場所安全防範及治安防控工作。
交警三中隊:主要任務是對24日夜、25日轄區內天主教、基督教堂周邊交通進行疏導,防止車輛擁擠和交通堵塞,必要時實行交通管制,禁止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輛進入警戒區內,並指揮車輛有序停放,確保交通安全暢通。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視,嚴格履職。凡是參加此次安全防範工作的單位和人員,要充分認識此次防範工作是關係社會穩定的大事,必須認真履行職責。堅守工作崗位,依法有序管理,密切協作配合,防止各種不安全問題的發生。
(二)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全體參與防範工作的部門和人員務必於12月24日晚6時30分前到達各自工作崗位,工作中要文明執勤,嚴格執法,熱情待人,服從命令,聽從指揮。
(三)互通情報,靈通消息。領導小組各部門負責人要隨時向領導小組報告動態情況,以便統一協調指揮,確保慶典活動安全順利進行。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