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精選3篇)

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 篇1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一重要論述,十分深刻地闡明瞭目前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特徵,同時也指明瞭新時代我們黨所擔負的偉大歷史使命。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終於站了起來,結束了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爲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新中國成立以後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20xx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xx年,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爲30.1%,接近聯合國劃分的富足標準。黨的xx大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各項民生事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普通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社會養老保險已經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已經覆蓋13.5億人。我們實現了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

  回顧歷史,我們理所應當有這樣的自信:“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要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體而言,要分兩步走:第一個階段,從20xx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

  要實現上述宏偉目標,就必須深刻把握“強起來”的實質內涵,處理好以下幾對關係:

  數量之強與質量之強。如果說,在“富起來”的階段,我們更多注重的是將蛋糕做大的數量之強,那麼,在走向強起來的階段,我們則必須注重發展的質量之強。爲此,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數量和規模擴張型向質量和效益提升型的根本轉變,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其中關鍵,是要注重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的發展,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使經濟發展建立在可靠、持久的基礎之上。

  經濟之強與生態之強。如果說,在“富起來”的階段,我們更多的是追求經濟高速增長,那麼,在走向強起來的階段,我們必須補生態文明建設之課,走綠色發展之路。我國人均資源嚴重短缺,目前我國人均佔有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佔有淡水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但與此同時,我國又是世界上單位GDP創造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因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對中國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爲了真正能夠“強起來”,我們必須要着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花大力氣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社會,讓中國的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

  物質之強與精神之強。如果說,在“富起來”的階段,我們更注重的是物質財富的創造以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那麼在走向強起來的階段,我們則更應注重精神財富的創造和文化建設,滿足人們的精神所需。文化興則國運興,精神強則民族強。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精神強大是國家強大的前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同樣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爲一箇大國,我們亟須通過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培養起成熟的大國心態。與民族復興相適應的大國心態,不是靠喊幾句口號就能形成的,也不可能隨着國力的發展自然而然地產生,它需要培育與涵養,需要我們靜下心來以理性的精神進行反思和重建,從而奠定民族復興的文化基礎。

  國內之強與國際之強。如果說,在“富起來”的階段,我們更多的是眼光向內,通過對外開放,引入國外的資金、技術和人才,促進中國綜合國力的成長,那麼在走向強起來的階段,我們在注重國內建設的同時,還要更多將眼光朝外,在力所能及範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隨着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勢必要更多地走出去,更多地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進程,更多地在國際事務中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爲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這種負責任大國,絕不是要恃強凌弱、以大欺小、搞霸權主義,而是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世界各國風雨同舟、攜手同行,共同建設人類的美好家園。

  值得注意的是,實現“強起來”的階段,既是我們攻堅克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同時也是充滿風險、充滿挑戰的時代。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爲艱鉅、更爲艱苦的努力。”“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我們的目標,越是接近民族復興的山巔,各種不可預測的複雜因素也將增多,我們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將越大。

  我們曾以“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來形容中國近代走過的艱難歷程,而在當下,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又是一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國際潮流大勢不可逆轉,另一方面,單邊主義、保守主義、逆全球化傾向沉渣泛起。爲此,我們必須“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增強全民族清醒感、緊迫感、危機感,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意志和韌勁,迎接各種困難和挑戰,抓住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繼續擴大改革開放,繼續融入國際潮流,使中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爲人類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 篇2

  內容提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帶領人民實行改革開放。爲了快速發展生產力和商品經濟,需要調整所有制結構,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各種生產資源。我們堅持公有製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思想不斷解放、理論不斷創新、實踐不斷推進的改革發展過程中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表明,既不搞單一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功。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仍然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在改革開放40年不斷推進的理論與實踐創新中,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無疑是一項重大成就。正如所指出的,“堅持和完善公有製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關係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不斷髮展和完善的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

  調整所有制結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針對過去把家庭副業、集市貿易等也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加以限制的做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部分”。這爲個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依據,爲調整所有制結構打開了突破口。

  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脫胎於生產力極端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克思、恩格斯認爲,私有制的存在,既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又是生產力發展不夠高的結果。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端落後的條件下,不可能存在私有制;同樣道理,在社會主義社會要以公有制完全取代私有制,必須以生產力高度發展爲條件。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回答“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廢除”的問題時明確指出,“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爲實行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帶領人民實行改革開放,着力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就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各種生產資源。爲此,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立足中國實際,大力調整所有制結構,改變原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模式,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既鼓勵和引導國內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發展,又積極引進外資企業來我國發展。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是爲了解放被傳統體制束縛的生產力,需要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爲此,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又要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一開始只允許個體經濟存在與發展,到允許私營經濟發展,再到鼓勵外資的引進與發展;從界定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或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到強調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實踐中的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到在理論上提出公有製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兩個毫不動搖”;從市場調節和市場經濟概唸的提出,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再到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箇思想不斷解放、理論不斷創新、實踐不斷推進的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過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提出的。在實踐中,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在增加供給、滿足需要、擴大就業、增加稅收、搞活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理論上,還需要突破社會主義與私有制不相容的傳統觀念,進一步推進思想解放。我們黨根據我國生產力落後的國情,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這一理論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提出。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系統論述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說明了當時的國情:我國10億多人口,8億在農村,基本上還是用手工工具搞飯喫,還存在落後於現代水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業。還存在大量貧困人口和不少文盲半文盲。與基本國情相聯繫,進一步闡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利用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的作用。爲了快速發展生產力和商品經濟,就需要進行改革開放,就需要調整所有制結構,既不搞單一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而是實行公有製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我們進行的改革,“包括以公有製爲主體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以至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實際狀況所決定的”。這裏肯定了私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並對其積極作用進行了論述。1997年黨的xx大報告提出:“公有製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xx大以來,多次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作出重要論述,指出實行公有製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的一項大政方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基礎上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具有多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首先,它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成果,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其次,它指導我們推進社會主義建設要從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第三,它爲在公有製爲主體條件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第四,它爲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制度前提和積極因素;第五,它爲我國消除貧窮落後、解決溫飽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現實條件。

  在新時代繼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與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密切相關。其中,既有以國有經濟爲主的公有制經濟的貢獻,也有非公有制經濟的貢獻,表明既不搞單一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功。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新時代的一箇重要特點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仍然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首先,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沒有改變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應當認識到,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都是不可替代的,要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係,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要促進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良性競爭、相互協作、共同發展。黨的xx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是我們黨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其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意味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爲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而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相對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言的。原來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產力非常落後,連低端低質的供給也不能滿足人民低水平的物質文化需要。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中高端生產力相對不足,低端低質產品過剩而高端高質產品供給不夠充分,不能滿足人民提高了的美好生活需要,因而形成了供給和需求新的不平衡。還應看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也需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把各種所有制經濟的活力和動力都充分激發出來,共同致力於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共同推動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到20xx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堅定的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 篇3

  尊敬的領導,親愛的同事們:

  大家好!

  踏着春天的腳步,“512”護士節又來了。我的心情格外衝動,我將繼續與病人的生命同行,讓病人因我的處置而減少痛苦,因我的安康指導而有所收穫,因我的撫慰而樹立信心。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我體會到了平凡中的’偉大,選擇了護士這一行,我無怨無悔!

  參加了這次教研員啓動培訓,我倍感榮幸,因爲對一箇教師來說,這是最好的鍛鍊成長的時機。幾天的培訓,雖然短暫,但聆聽了專家們的報告,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聽了專家們的報告,我明確了教研員的目的和職責,深感一箇教研員肩負的可是重任啊!自己雖然在教學一線工作了17個年頭,在教學中也獲得了一點微薄的成績,可幾天的培訓,我卻茫然了,感覺到心頭的壓力很大,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一箇教師到一箇教研員的差距!教研員是教師中的教師,是教學中的評價者、監視者、管理者、研究者,是教學改革的排頭兵,肩負着教育的重任。我想:自己要成長爲一名教研員,還要不斷地學習,向文本學習,向同行學習,向有經歷的一線教師學習,並注意與自身的工作聯絡,活學活用,逐漸豐富自身的理論經歷。

  陸雲教師說過:”讓教師爲教學質量插上翅膀。”是啊,教研是效勞,效勞於教師的成長,效勞於教學質量。一箇教研員只有深化教研,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勇於創新,才能促進專業的開展。莫彬教師的一句話我最難忘:我的課堂我反思。教學是在反思中促進的,課前反思教學目的;課中反思教學行爲、策略、過程;課後反思成功或失敗,多問幾個爲什麼。這樣經常進展教研反思,總結教研經歷,探究教研規律,在反思中促進成長。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一箇合作的團隊,離不開一箇有效的組織,而校本教研是最好的載體,作爲教研員,在這個團體、組織中起着研究、指導、效勞作用,只有紮根教學理論,尊重教師,團結協作,從實際出發,充分調動每一位教師的積極性,才能與教師共成長。

  在以後的教研工作中,我會以專家的理論指導自己,不斷深化學習與理論,爲教研捧出我的真情,做校本教研的典範。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