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溫暖冬日,快樂冬至廣播稿(精選8篇)
2025年溫暖冬日,快樂冬至廣播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明天就是24節氣中的冬至。冬至節在我國有2500年的歷史。
這一節令在現代人看來,可能僅僅是是劃分時間的標記,甚至一箇無關緊要的日子;然而在我國傳統社會里,冬至具有的人文意義可能盛於新年:殷周時期,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爲“亞歲”;從漢代以來,每年冬至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峯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唐人以“小歲”稱冬至;宋人甚至有“肥冬瘦年”之說;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爲什麼冬至的影響這麼大呢?究其原因,首先是先民們最容易直接觀察到這些氣象的變化,畢竟這一天晝最短、夜最長,太陽昇得最低;也因此,冬至的極寒對於先民們是最危險的。而過了冬至,陽氣反生,下一個循環就開始了。老人又過了一箇寒冬,孩子又長了一歲;太陽要高起來了,冰雪要化下去了;天要亮起來了,水要動起來了因此,冬至是輪迴的起點,是值得慶賀的大吉之日。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古人在年年的輪迴中品味出自然規律,他們以節令作爲標誌,按照亙古不變的土地的法則安排着自己的活動。然而在現代,在這個我們已經離土地很遠的時代,在這個氣候混亂、難以尋覓規律的時代,在這個冬的極寒已經不再能造成任何威脅的時代,冬至,和其他的節令一樣,似乎要離我們遠去了。我們在人工安排的時間表中丟失了軌跡、丟失了規律;在充滿目標的生活中忘記了安靜,忘記了家。然而,氣候、土地在我們的血液中留下的痕跡,絕不是能夠輕易磨滅的。還總是應該有這樣一箇時節,讓天氣肅斂,讓人心安定,讓遊子回家。
如今,不少同學只記得萬聖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卻忘了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國學大師文懷沙說,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氣”,畢竟“樹的影子拉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中華文明養育了我們五千年,歷史的印記早已烙在每個炎黃子孫的生命裏。當我們追韓劇、追日漫,萬聖節送糖果的時候,我們是否想起活字印刷術,道德經,還有那汨羅江畔的身影?
謝謝大家!
2025年溫暖冬日,快樂冬至廣播稿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嗎?對,今天是冬至。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的一箇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箇傳統節日。冬至通常在每年的12月22到23日之間,是我們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我們河南人在冬至這一天有喫餃子的習俗。知道爲什麼嗎?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經在長沙當官,他告老還鄉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喫。喫過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喫,形成“捏凍耳朵”的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也有的稱它爲“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耳朵。
冬至過後,氣候進入最冷階段。我們俗稱“數九”,民間還流傳着“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楊柳;七九河開,九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我的演講完畢,祝老師和同學們冬至快樂,身體健康。
謝謝大家!
2025年溫暖冬日,快樂冬至廣播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上午好!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民間以中午門前的日影爲測標,說“過了冬,一天長一蔥”。所以又稱這天爲“長至”。漢唐以來,宮女冬至後的女紅,每天要多用一根線。這也就是民間說的“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開始就“入九”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箇瓣,名爲“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塗一瓣,塗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冬至餛飩夏至面”,山東相當大的一部分地區這天要喫餛飩或者水餃。有的還要喝酒,據說喝酒是爲了暖身子,喫餃子是怕凍掉耳朵,“餃兒”諧音“膠耳”。臨沂、鄒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習俗。臨沂用五穀雜糧面蒸窩頭,鄒城蒸餑餑,傳說蒸冬是爲了祈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說:“蒸冬蒸冬,揚場有風。”古代蒸冬是爲了慶賀陽至,冬至以後陽生,正如杜甫詩中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人們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團圓子或冬至團,以象徵團圓。餑餑和蒸窩頭是團圓子的演變。
古代對冬至十分重視。古人認爲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從漢代以來都舉行慶賀儀式,到了宋代,達到頂峯。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長至或大冬。冬至後一天叫作至後。節日三天,百官朝賀,君不聽政,民間三日歇市,學生放假,民謠說“冬至大似年”,所以舊時利津、夏津等地又稱冬至爲亞歲、小年,同春節差不多,只是沒有拜年這一條。濟南、濟陽、福山等地,官府慶賀如同春節,讀書人也相互贈送賀片。莒縣的士大夫階層舉行酒會,叫做“消寒會”,畫“消寒圖”。鄒城則畫九九圖,同時親朋之間互相贈送禦寒用具,農家兒童則做“拿寨”、“打瓦”的遊戲,少年開始學武術,叫做“看冬”,但是沒有拜賀的習慣。據說孟子死於冬至日,鄉人非常悲痛,於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山東其他地區普遍有學生拜老師和晚輩拜長輩的習俗,農家有祭祖的習俗。臨沂民間認爲,冬至是爲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戶戶用火紙剪製衣服,焚於墓前,爾後添土。莒縣則祀祖於祠堂,儀式十分隆重。嶗山縣舊俗,冬至分兩天過節,第一天叫“鬼冬”,擺供祭祖,喫水餃;第二天叫“人冬”,喫包子。臨沂、歷城、臨朐等地的婦女,習慣回孃家,慶雲、無棣從這天開始窖菜,婦女開始做針線。鄒城開始築地窖、織蓆和紡線。日照民間傳說冬至日如果雲迎日出,雲迎日落,則來年大吉。即墨民間根據冬至日期在當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來預測當年冬天的寒暖,民謠說:“冬在頭凍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
2025年溫暖冬日,快樂冬至廣播稿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北風吹着,但是我們不覺得冷,心裏暖洋洋的,因爲今天是冬至日。冬至,這是一箇源於漢代的節日,在古代,冬至比過年還受人們重視,同時,冬至日還被人們稱爲“安身靜體”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會互贈好禮,相互拜訪,將拋開所有的煩惱,快快樂樂的過完這一天。
而今天,我們又迎來的冬至,家家戶戶準備了餃子混沌,將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延續下去。過完冬至,意味着人們的年齡將大一歲,在我的眼裏,冬至就成了一箇成長日,在這一天,我們要反思自己的過去,思考我們的未來。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未來靠我們,所以我們必須勇敢的擔起這一職責。對我們來說,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追求進步,才能真正成爲祖國未來的接班人。那麼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做起,熱愛我們的祖國,樹立遠大的目標,熱愛家庭,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同時,我們還要養成誠實守信,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我相信,只要我們從現在開始磨練自己,只要我們從身邊的每一點小事做起,我們必將成爲一箇自強不息,具有遠大理想、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接班人。最後,在這美好的冬至日,在這美好的成長日裏,我給大家送去我最真摯的祝福,祝願老師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祝願同學們開開心心,取得好成績,祝願天下所有人都平平安安。
2025年溫暖冬日,快樂冬至廣播稿 篇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你們知道冬至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節,大部分地方習慣喫餃子,山區傳統是喫糕,晉南地區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喫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還有,你們知道“冬至”這天爲什麼要喫餃子嗎?爲什麼不喫餃子會凍耳朵嗎?不知道吧。嘿,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這裏面還有一箇動人的故事呢!喫“捏凍耳朵”。“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喫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寒風刺骨。他看見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他的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煮,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樣子,再放進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祛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喫。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呀,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喫,這便是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的原因了。
冬至這一天喫餃子,還是爲了不忘“醫聖”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現在大家知道冬至的來歷了吧!
謝謝大家!廣播到此結束。
2025年溫暖冬日,快樂冬至廣播稿 篇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大家一定都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吧?今天是12月22日,是二十四節令中的冬至。
這一節令在現代人看來,可能僅僅是是劃分時間的標記,甚至一箇無關緊要的日子;然而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冬至具有的人文意義可能甚至盛於新年:殷周時期,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爲“亞歲”;從漢代以來,每年冬至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峯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唐人以“小歲”稱冬至;宋人甚至有“肥冬瘦年”之說;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究其原因,首先是先民們最容易直接觀察到這些氣象的變化,畢竟這一天晝最短、夜最長,太陽昇得最低;也因此,冬至的極寒對於先民們是最危險的。而過了冬至,陽氣反生,下一個循環就開始了。自冬至後的第一天到開春,人們習慣數着"九"來衡量天氣的變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老人又過了一箇寒冬,孩子又長了一歲;太陽要高起來了,冰雪要化下去了;天要亮起來了,水要動起來了。因此,冬至是輪迴的起點,是值得慶賀的大吉之日。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箇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我們班的同學和老師一起在學校過冬至,搓湯圓、喫湯圓、做遊戲,感受到了傳統節日的氣氛。
謝謝大家!今天的廣播結束。
2025年溫暖冬日,快樂冬至廣播稿 篇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冬至是個團圓的節日,俗話說得好,冬至大如年就是說冬至能夠和過年比較,冬至夜是一年當中晚上最長的一夜,民間傳說:有錢人喫一晚上,沒錢人凍一晚上。
今日晚上我去外婆家過冬至夜,品嚐了象徵團圓的湯圓,還有爺爺買來的冬釀酒,上頭飄着朵朵桂花香。
今日真是其樂無窮呀!
今日爺爺奶奶準備的食物和平常不一樣,全是美味佳餚。面對着這一道道的美食,我不禁口水直流。還沒開飯時,我的肚子就一直在打鼓,好像在說:我快等不及了!我們在喫飯時,喝了許多冬釀酒。冬釀酒不像白酒那樣濃,它入口香甜,還有股淡淡的桂花香味。飯後,我們的肚子都像個大皮球。
啊!冬至,你讓我怎樣也忘不了!
冬至夜,是喫貨的節日;是團聚的節日;也是歡樂的節日。
廣播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25年溫暖冬日,快樂冬至廣播稿 篇8
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12月22日,一箇重要的節氣即將到來——那就是冬至。冬至,冬至,冬天已至,雖然沒有北方寒夜裏的大雪紛飛,但我們小嶺南的冬至也有它獨特的味道。對於這個氣節,同學們瞭解多少呢?
冬至被人們當做一箇重大節日,從周代起就有了祭祀活動,宮廷歷來十分重視。民間也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還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會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這是一箇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箇吉日,因此應該慶祝。《晉書》上有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可見古代人民對冬至的重視。冬至這天,一些文人、士大夫會進行“九九消寒”的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南方,不論貧富,餃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有諺語說:“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喫水餃。”這種習俗是爲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老時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當時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與一大碗肉湯一起分給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喫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方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關於冬至,還有許多數不完道不盡的習俗。
然而,身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在離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似乎越來越遠的今天,冬至大如年,你還知道多少?雖然我們今年冬至將在學校裏度過,但我們依舊可以以簡單的行動體驗冬至的韻味:爲家人打通電話,在他們耳邊呢喃一句“冬至安心”;見到老師同學,親切地打聲招呼“冬至安好”;期待着食堂會不會也有一碗熱乎乎的湯圓或餃子呢?讓我們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傳承我們源遠流長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