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校園廣播稿(精選4篇)

關於中秋節校園廣播稿 篇1

  甲:時光的車輪展過一道深深的痕跡,留下金秋的收穫。

  乙:皎潔的月亮傳達一種深深的思念,思念中秋的團聚。

  丙:收穫是我們成功的希望,希望的種子播灑在新聚焦的校園。

  丁:團聚是我們醞釀着友情,團聚的親情充滿着新聚焦的校園。

  甲:今天,花好月圓,我們師生濟濟一堂,共敘思念之情。

  乙:今天,中秋佳節,我們一起歡度時光,同抒“走進新聚焦,就業無煩惱”的激情。 丙:今天,菁菁校園,我們在嘹亮歌聲中把希望起航。

  丁:今天,月夜良辰,我們在溫馨笑語中讓理想飛翔。

  甲:中秋節的思念,在新聚焦學校裏放飛遠方的眷戀。

  乙:中秋節的團圓,在新聚焦學校裏把濃濃情意展現。

  丙:新聚焦的希望,在我們的心房。

  丁:新聚焦的掘起,是我們的理想。

  甲:在這裏,讓我們激情歌唱,歌唱我們美好的未來。

  乙:在這裏,讓我們盡情歡呼,歡呼我們在新聚焦學習的愉快。

  丙:在這裏,讓我們誠摯祝福,祝福新聚焦學子中秋佳節快樂。

  丁:在這裏,讓我們真心祈禱,祈禱新聚焦電腦學校明天會更好。

  甲:中秋佳節,溫馨校園濃濃情。

  乙:中秋佳節,我們同唱

  丙:中秋佳節,我們相互祝福

  丁:中秋佳節,我們高歌一曲——放飛心中的歌

  合:放飛心中的歌,讓我們心中的歌在新聚焦校園裏放飛。

關於中秋節校園廣播稿 篇2

  張金碩: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齊:大家上午好!

  張金碩:在這滿載希望的九月,紅領巾廣播站又和大家見面啦! 郭思琪:歡迎大家收聽本學期的第一期節目。我是三一班的郭思琪。

  張金碩:我是張金碩。再過10天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了, 在這裏祝願老師和同學們在這美好的天氣裏有一份很好的心情去工作、學習。

  郭思琪:中秋節一直以來被喻爲最有人情味、最具詩情畫意的一箇節日。每年明月高高掛起時,人們對親人的思念會更深切,“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就是對這種情形最好的詮釋吧。

  張金碩:考考你,你知道爲什麼要叫中秋節呢?

  郭思琪:這個可不難,在我國,農曆的7、8、9三個月爲秋季,農曆8月15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

  張金碩:那爲什麼有人又稱它團圓節呢?

  郭思琪:因爲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人們仰望天空中像玉盤一樣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張金碩:還真難不倒你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亮的圓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你知道哪些有關的詩詞嗎?

  郭思琪: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軾的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張金碩: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關中秋的傳說故事嗎? 郭思琪: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爲我國三大傳統佳節。中秋節的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着密切的關係。 張金碩:哇!還有神化故事呀!那你給我們講講吧!

  郭思琪:好!我給大家講一講“吳剛伐桂”的故事吧!

  傳說月亮裏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讓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奇怪的是,吳剛每砍一斧,斧剛離開樹,樹的傷口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沒有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砍哪砍哪,卻始終沒砍倒那棵桂樹,

  張金碩:好感人的故事啊,“吳剛”的堅持真讓人佩服!

  郭思琪:關於中秋節的故事好聽,歌也很好聽。不信你聽:

  播放《花好月圓》

  張金碩:中秋節並非中華民族所獨有,許多國家也有類似中國傳統習俗的形形色色的中秋節,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國外中秋節趣話吧! 郭思琪:泰國人將一年一度的中秋節稱爲“祈月節”。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用甘蔗扎拱門,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觀音和八仙的圖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壽桃而不是月餅。

  張金碩:日本人稱中秋節爲“月圓節”,節日這天,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抬着神龕到廟裏去進香。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裏,擺上瓜果、米糰子等供奉月神,然後分食、賞月,聆聽老人講述關於月亮的神話。

  郭思琪:朝鮮的中秋節稱爲“秋文節”,也叫“秋夕”。這一天,他們以鬆餅爲節日食物,家家蒸食並互相饋送。到了晚上,一邊賞月,一邊進行拔河比賽、摔跤比賽,或者表演歌舞。年輕的姑娘們穿上色彩繽紛的節日盛裝,歡聚在大樹下做“盪鞦韆”遊戲。

  張金碩:我們中秋有什麼習俗呢?

  郭思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賞月、喫月餅!

  郭思琪:說到喫月餅,我口水都流出來了。那你知道我們如何在賞月、品嚐月餅的同時注意健康嗎?

  張金碩:月餅應和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膩;如果與汽水、可樂或果汁搭配,就對身體健康沒好處了。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即使是“無糖月餅”,仍然不能多喫。專家還指出,老年人和嬰幼兒消化能力較差,過多食用月餅會加重脾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潛在的糖、脂代謝異常和動脈硬化問題,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樣,少喫月餅爲好。

  郭思琪:哦!謝謝你給我們講的的月餅健康喫法。相信大家會注意的。中秋佳節快來了,我們將要欣賞到皎潔的月光,品嚐到香甜的月餅,最後,我們再爲老師、同學們送出祝福,怎麼樣?

  張金碩:好!請聽我們的美好祝福吧!

  齊:送一箇圓圓的餅,獻一顆圓圓的心,寄一份圓圓的情,圓一箇圓圓的夢。祝老師和同學們中秋節快樂!

  張金碩:時間過得真快,又到說再見的時候了。

  郭思琪:希望你們能喜歡我們的節目!

  張金碩:最後讓我們在歌聲中說再見吧!

  音樂欣賞

  現在將爲您送上的是一首由古詩改編的歌曲《水調歌頭》

  播放《水調歌頭》

  張金碩:本期紅領巾廣播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收聽!

  合:老師們,同學們,再見!

  張金碩:伊朗稱中秋爲“麥赫爾幹節”。這天是伊朗太陽曆七月十六日。節日期間,人們都以品嚐各種豐收果實爲樂,隆重的慶祝活動持續6天方纔結束。

  郭思琪:老撾稱中秋節爲“月福節”。每逢中秋節到來時,男女老少也有賞月的風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達旦。

關於中秋節校園廣播稿 篇3

  音樂《童年》……

  合:生活是一箇調色盤,調出多姿多彩的童年!“七彩童年”校園廣播站,與您相約快樂時分。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中午好!我是播音員張夢琦,我是播音員何心怡。

  甲:前幾天我們剛度過了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乙:是啊!中秋節一直以來被喻爲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箇節日。人們常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時節對親人的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當一輪明月高高掛起的時刻。

  甲:那我考考你,你知道爲什麼要叫中秋節呢?

  乙:這個可不難,在我國,農曆的7、8、9三個月爲秋季,農曆8月15——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

  甲:那爲什麼有人又稱它團圓節呢?

  乙:因爲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人們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甲:還真難不倒你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亮的圓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你知道哪些有關的詩詞嗎?

  乙: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關中秋的傳說故事嗎?

  乙: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爲我國三大傳統佳節。探究中秋節的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說有着密切的關係。

  甲:哇!還有神話故事呀!那你給我們講講吧!

  乙:好!那我們就給大家講一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甲: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箇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箇太陽按時起落,爲民造福。

  乙: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王母娘娘也賜給了他一包長生藥,他把不死藥交給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

  甲: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在危急之時,嫦娥當機立斷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成爲月亮中的神仙。

  乙: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聽完瞭如此悽美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關於中秋節的歌曲吧!

  (播放《花好月圓》……)

  甲:接下來我們來談談中秋的習俗吧!俗話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賞月喫月餅呢!

  乙:說到喫月餅,我口水都流出來了。那你知道我們如何在賞月、品嚐月餅的同時注意健康嗎?

  甲:專家

  提示:月餅應與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膩;若與汽水、可樂或果汁搭配,則不利健康。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不能多喫。老年人和嬰幼兒消化能力較差,過多食用月餅會加重脾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潛在的糖、脂代謝異常和動脈硬化問題,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樣,少喫月餅爲宜。

  乙:哦!謝謝你給我們講的的月餅健康喫法。相信大家以後會注意的。

  (播放《水調歌頭》……)

  合:親愛的同學們,我們衷心地祝願:“七彩童年”廣播站能成爲你的良師益友,願它能帶走你所有的煩惱,爲你帶去無盡的歡樂;

  a:願它能給你留下美好的回憶,伴隨你度過七彩的童年。

  b:本次播音主播:張夢琦、何心怡。編輯:史春燕老師。

  合:感謝大家的收聽,再見!

關於中秋節校園廣播稿 篇4

  徐:秋江潮水連海平,

  大:海上明月共潮生,

  嚴:花好月圓人團聚,

  小:祝福聲聲伴你行。

  徐:親愛的聽衆們,大家下午好,這裏是《中秋節特別節目》,我是徐雪傲,我是李聰聰,我是嚴國釗,我是李科溶。

  首先我祝願大家:中秋快樂!

  大:今天呢,非常高興可以和大家一起度過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在這裏,我祝願所有的老師們:心情如秋高氣爽!笑臉如鮮花常開!願望個個如願!中秋快樂!

  嚴,小:我們也祝願所有的同學們:

  嚴:心願、祝願、如願、了願。

  小:心到、想到、福到、運到。

  嚴,小:天天好心情!

  徐:一段好聽的音樂過後,讓我們一起走進,中秋佳節。

  徐:歡迎回來《中秋節特別節目》,說到了中秋節,就要考考各位了。

  嚴:嗯?什麼問題?快說來聽聽吧。

  徐:不要着急嘛,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共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那你們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

  大:當然了,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爲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爲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以及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徐:嗯,你說的都很對,中秋的來歷還有很多很多的,後來呢,我國爲了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已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了。

  嚴:嗯,看來中秋節的來源是非常豐富了,畢竟我們是有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了,在這個漫長的才長歲月裏呢,也同時產生了非常豐富的中秋節的風俗習慣了,比如說中秋祭月,文人賞月,民間拜月,中秋宴俗,玩花燈,舞火龍等等一些風俗習慣,接下來就讓我們爲大家介紹幾個風俗習慣,首先爲大家介紹的是中秋祭月,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爲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爲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小:還有文人賞月,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爲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爲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在這些賞月的名作中,最著名的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了,文中這樣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徐:嗯,知道的挺多,讀的也不錯嘛。

  小:謝謝誇獎!我還知道很多習俗呢。

  徐:哦?說來聽聽吧。

  小:好的,中秋的習俗還有民間拜月,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爲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衆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爲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大:嗯,說到這裏,口水都快留下來了。

  嚴:既然是中秋節,那就請你們去喫月餅怎麼樣。

  徐:好啊,不過言歸正傳,說道了月餅,那可是有段故事的。

  大:哦?不妨給我們說來聽聽吧。

  徐;好的,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利用中秋民衆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裏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元兵,過後家家喫餅慶祝義軍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爲月餅。在後來很長曆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另有一說爲,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餘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爲中秋節“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後來呢,月餅的種類越來越多,按產地分有: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臺式月餅、滇式月餅、港式月餅、潮式月餅、徽式月餅、桂花月餅、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從餡心講,有五仁、豆沙、冰糖、黑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

  小:原來月餅分了這麼多的種類,那我們應該怎麼來區分他們呢?

  大;廣式月餅是目前最大的一類月餅,它起源於廣東及周邊地區,目前已流行於全國各地,其特點是皮薄、餡大,通常皮餡比爲2:8,皮餡的油含量高於其它類,喫起來口感鬆軟、細滑,表面光澤突出,突出的代表是廣州蓮香樓及廣州酒家的白蓮蓉月餅。京式月餅起源於京津及周邊地區,在北方有一定市場,其主要特點是甜度及皮餡比適中,一般皮餡比爲4:6,以餡的特殊風味爲主,口感脆松,主要產品有北京稻香村的自來紅月餅,自來白月餅,還有五仁月餅等。蘇式月餅起源於上海、江浙及周邊地區,其主要的特點是餅皮疏鬆,餡料有五仁、豆沙等,甜度高於其它類月餅,主要產品有杭州利民生產的蘇式月餅等。滇式月餅主要起源並流行於雲南、貴州及周邊地區,目前也逐漸受到其它地區消費者的喜歡,其主要特點是餡料採用了滇式火腿,餅皮疏鬆,餡料鹹甜適口,有獨特的滇式火腿香味,主要產品是昆明吉慶祥生產的雲腿月餅。其它幫式的月餅相對量較少,如冰皮月餅、果蔬月餅、海味月餅、椰奶月餅、茶葉月餅等。

  小:哇,說了這麼多,真想馬上嘗幾塊解解饞啊。

  嚴:慢點,着什麼急啊,月餅是有她的正確食用方法的,在近幾年裏,月餅市場種類繁多,出現了無糖月餅、冰皮月餅、水果月餅、雜糧月餅、素食月餅、鮮花月餅、食用菌月餅等,適合不同人羣需要。據介紹,喫月餅時若佐以清茶,一則可解油膩、助消化,二則可細嚼慢嚥,增味助興。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