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關於冬至的廣播稿600字(通用9篇)

2025年關於冬至的廣播稿600字 篇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本次廣播的主持人:小白。下面由我給大家普及一下古我們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

  冬至將至,冬至中分冬季。二十四節氣中“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節氣在民間,便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既爲到達仲冬的一箇標誌,又是人間小團圓的節日。

  我想分享的是去年的冬至日,那是一箇特別的冬至日。高三的我進入了緊張的一輪複習,重點高中的校門常閉。在堆積如山的作業裏面埋頭苦讀,戀家情節越發濃烈。苦苦等待的週末抵達,天氣也逐漸變得寒冷。去年冬至正逢放假的週日。在我的家鄉,冬至時分,家裏人會聚在一起喫一頓熱氣騰騰的中午飯。團聚即溫暖,陪伴即幸福。飯桌上的雞煲和釀豆腐充滿了家的溫馨與美滿。除此之外,有一箇特別的習俗——喫一箇蘿蔔鉢,小小的糕點給予我的是冬日裏無盡的溫暖。

  一份來自冬至日的溫暖,是家人在飯桌上的噓寒問暖,是在高三時各位好友無條件的鼓勵與支持,是同學贈予的來自冬天的明信片。去年的冬至和閨蜜下午趕回學校,急匆匆拿出郵筒中的明信片,一起看着明信片上淡紅色精美的郵戳和用黑色簽字筆鋪滿的密密麻麻的內容,大概就是冬日裏的小確幸。明信片裏都是年少懵懂的我們對未來的憧憬與嚮往。高中互寄明信片,大概是百無聊賴的枯燥高三生活中的一點慰籍,猶如冬日裏的一絲暖陽。“冬至如大年,無論如何,冬至可長歌、可醉飲,唯不可離去。”

  夏洛特·勃朗特在《簡愛》中說到:“誰說現在是冬天呢?當你在我身邊的時候,我感到春暖花開,鳥唱蟬鳴。”氣候越冷,人間越暖和。願各位冬至歡愉,長安長樂。

2025年關於冬至的廣播稿600字 篇2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下週五就是12月22日了,大家知道這一天是什麼日子嗎?對,就是冬至。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箇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箇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箇重要的節氣。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箇。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各地都進入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自冬至後的第一天到開春,人們習慣數着”九”來衡量天氣的變化。

  冬至,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箇傳統節日。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爲正月,以冬至爲歲首過新年。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如今過了2500多年,在這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發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箇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喫餃子、喫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喫米團、長線面的習慣。而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喫湯圓、長線面的習俗。冬至即至,希望大家都能喫到熱氣騰騰的湯圓。

  在冬至,天氣變得更冷,而人們的心卻會走得更近。心與心的溫暖,讓整個冬季從冬至開始溫馨。所以,我喜歡冬至。每一年的冬至都是如此,每一年的冬至都相同快樂。在冬至,我們收穫得很多,同時,我們也收穫了一份等待,等待春天的到來。

2025年關於冬至的廣播稿600字 篇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你們知道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嗎?“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歌》,想必大家一定還能脫口而出吧。在這二十四節氣中,有一箇非常重要的節日,那就是冬至。

  冬至這天陽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迴歸線上,北半球開始進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老師們,同學們,下一週即將到來的12月22日,就是我國24節氣中的冬至。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國已經測出冬至來了,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根據冬至的陰晴冷暖可以預示未來的天氣:冬至陰天,來年春旱;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無雨一冬晴;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

  冬至過後,各地都進入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自冬至後的第一天到開春,人們習慣數着”九”來衡量天氣的變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爲正月,以冬至爲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如今過了2500多年,在這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發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同學們,不知道以往每年的冬至日你們是怎麼過的呢?你們知道冬至這天有哪些風俗習慣呢?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我們江南地區,喫湯圓、喫米團是過冬至的傳統習俗,冬至的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更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喫餃子、喫餛飩的習俗。冬至喫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既然冬至意味着難熬的嚴冬的到來,人們爲何又要大加慶祝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東西方在這個問題上有着驚人一致的智慧。在西方,詩人雪萊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東方,老子說——物極必反,哀極必興,否極泰來。是啊,人生的拐點往往在最低點開始攀升,只要我們牢記最可寶貴的希望,就如過了夜最長,晝最短的冬至,儘管氣溫日降,但畢竟晝漸長,夜漸短,終將春回大地。

  漫步校園,讓我們靜靜地感受這即將到來的冬至的氣息吧!我們醉心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氛圍,更熱切地盼望每個中國人都能謹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2025年關於冬至的廣播稿600字 篇4

  各位老師、各位小朋友們:

  大家好!

  現在是什麼季節呢?再過兩天就是冬至日了。冬至,是一箇源於漢代的節日,在古代,冬至比過年還受人們重視,同時,冬至日還被人們稱爲“安身靜體”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互贈好禮,相互拜訪,將拋開所有的煩惱,快快樂樂的過完這一天。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箇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喫餃子、喫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喫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來的習慣。有些地方還有祭祖的習俗。

  冬至也意味着人們的年齡將大一歲,這也是一箇成長日,在這一天,我們要反思過去,思考未來,看看自己還有哪些不足,來年要更加努力纔行。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箇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所以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

  過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接踵而來了,我們很快就要迎來新的一年啦,最後祝小朋友們在新的一年健康快樂地成長!

2025年關於冬至的廣播稿600字 篇5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上午好!

  再過幾天就是傳統的冬至日了。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箇傳統節日,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冬至日,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在這一天朝廷上下放假,邊塞軍隊整修,人們互相拜問,以美食互贈。《周禮春官》曾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冬至到了,我們又大了一歲。多了一歲,是否應多些成熟,多了一歲,是否應多些責任。從小處上講,我們身上揹負着整個家庭的希望,從大處上講,我們揹負的是整個民族的未來。當我們面對如山的功課,徘徊在無盡的黑暗中時,想想我們不是一箇人在奮鬥,我們的身後,有永遠支持我們的家長,關心我們的老師,我們有什麼理由猶豫在成功的大門舉步不前呢?新的一年開始了,讓我們邁向陽光,唱響我們青春的’讚歌!

  謝謝大家!

  關於冬至的廣播稿6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12月22日)是我國農曆中一箇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說起冬至,有些同學嘴饞了,因爲這一天,按照習俗,家家戶戶是要喫湯圓的。

  冬至是我國漢族一箇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箇。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箇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箇較大節日。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箇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箇吉日,應該慶賀。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箇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喫餃子、喫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喫湯圓、長線面的習俗。今天是冬至,希望大家今天也能喫到熱氣騰騰的湯圓。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

2025年關於冬至的廣播稿600字 篇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12月xx日,一箇重要的節氣即將到來——那就是冬至。冬至,冬至,冬天已至,對於這個氣節,同學們瞭解多少呢?

  冬至被人們當做一箇重大節日,從周代起就有了祭祀活動,宮廷歷來十分重視。民間也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還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會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這是一箇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箇吉日,因此應該慶祝。《晉書》上有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可見古代人民對冬至的重視。冬至這天,一些文人、士大夫會進行“九九消寒”的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北方,不論貧富,餃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有諺語說:“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喫水餃。”這種習俗是爲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老時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當時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 皮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與一大碗肉湯一起分給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喫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方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關於冬至,還有許多數不完道不盡的習俗。

  然而,身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在離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似乎越來越遠的今天,冬至大如年,你還知道多少?讓我們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傳承我們源遠流長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2025年關於冬至的廣播稿600字 篇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陽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迴歸線上,北半球開始進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是的,明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冬至節在我國有兩千年的歷史。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古人認爲,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據記載,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

  如今過了兩千多年,在這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發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喫湯圓是過冬至的傳統習俗,冬至的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更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但如今,不少同學只記得萬聖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卻忘了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國學大師文懷沙說,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氣”,畢竟“樹的影子拉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中華文明養育了我們五千年,歷史的印記早已烙在每個炎黃子孫的生命裏。當我們我們的同學在玩着聖誕節的玩偶,準備聖誕卡片的時候,我們是否想起活字印刷術,道德經,還有那汨羅江畔的身影?

  走在校園的小路上,感受着冬至的氣息。我醉心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氛圍,更熱切地盼望每個中國人都能謹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謝謝大家的傾聽!

2025年關於冬至的廣播稿600字 篇8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民間以中午門前的日影爲測標,說“過了冬,一天長一蔥”。所以又稱這天爲“長至”。漢唐以來,宮女冬至後的女紅,每天要多用一根線。這也就是民間說的“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開始就“入九”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箇瓣,名爲“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塗一瓣,塗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冬至餛飩夏至面”,山東相當大的一部分地區這天要喫餛飩或者水餃。有的還要喝酒,據說喝酒是爲了暖身子,喫餃子是怕凍掉耳朵,“餃兒”諧音“膠耳”。臨沂、鄒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習俗。臨沂用五穀雜糧面蒸窩頭,鄒城蒸餑餑,傳說蒸冬是爲了祈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說:“蒸冬蒸冬,揚場有風。”古代蒸冬是爲了慶賀陽至,冬至以後陽生,正如杜甫詩中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人們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團圓子或冬至團,以象徵團圓。餑餑和蒸窩頭是團圓子的演變。

  古代對冬至十分重視。古人認爲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從漢代以來都舉行慶賀儀式,到了宋代,達到頂峯。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長至或大冬。冬至後一天叫作至後。節日三天,百官朝賀,君不聽政,民間三日歇市,學生放假,民謠說“冬至大似年”,所以舊時利津、夏津等地又稱冬至爲亞歲、小年,同春節差不多,只是沒有拜年這一條。濟南、濟陽、福山等地,官府慶賀如同春節,讀書人也相互贈送賀片。莒縣的士大夫階層舉行酒會,叫做“消寒會”,畫“消寒圖”。鄒城則畫九九圖,同時親朋之間互相贈送禦寒用具,農家兒童則做“拿寨”、“打瓦”的遊戲,少年開始學武術,叫做“看冬”,但是沒有拜賀的習慣。據說孟子死於冬至日,鄉人非常悲痛,於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山東其他地區普遍有學生拜老師和晚輩拜長輩的習俗,農家有祭祖的習俗。臨沂民間認爲,冬至是爲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戶戶用火紙剪製衣服,焚於墓前,爾後添土。莒縣則祀祖於祠堂,儀式十分隆重。嶗山縣舊俗,冬至分兩天過節,第一天叫“鬼冬”,擺供祭祖,喫水餃;第二天叫“人冬”,喫包子。臨沂、歷城、臨朐等地的婦女,習慣回孃家,慶雲、無棣從這天開始窖菜,婦女開始做針線。鄒城開始築地窖、織蓆和紡線。日照民間傳說冬至日如果雲迎日出,雲迎日落,則來年大吉。即墨民間根據冬至日期在當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來預測當年冬天的寒暖,民謠說:“冬在頭凍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

2025年關於冬至的廣播稿600字 篇9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廣播的題目是《冬至大如年》。

  12月22日,一箇重要的節氣即將到來——那就是冬至。冬至,冬至,冬天已至,對於這個氣節,同學們瞭解多少呢?

  冬至被人們當做一箇重大節日,從周代起就有了祭祀活動,宮廷歷來十分重視。民間也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還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會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這是一箇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箇吉日,因此應該慶祝。《晉書》上有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可見古代人民對冬至的重視。冬至這天,一些文人、士大夫會進行“九九消寒”的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北方,不論貧富,餃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有諺語說:“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喫水餃。”這種習俗是爲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老時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當時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與一大碗肉湯一起分給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喫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方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關於冬至,還有許多數不完道不盡的習俗。

  然而,身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在離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似乎越來越遠的今天,冬至大如年,你還知道多少?讓我們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傳承我們源遠流長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

  我的廣播完畢,謝謝!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